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三十九 文官堕落: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三十九 文官堕落: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书名: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2459更新时间:2024-06-11 11:09:04

尽管朱见深有心治吏,但作为一个在深宫中长大的皇帝,他对腐败的痛恨程度和反腐败的魄力跟朱元璋比起来还是差得很远。比起他“治乱”和“治民”的成绩来说,他“治吏”成绩也就要差一点。

对杨晔父子这种跟他没什么直接联系的官员,朱见深下手相对来说要重一些。虽然免除了杨泰的死刑,但抄了家,杨家基本就败落了。还有几个被判充军,也算比较重的。到了自己的亲信太监覃包这里,同样是腐败加人命案件,只作革职处理,没有抄家或者充军。最后轮到驸马爷,人命案件也就只是罚几百石米就算完事,已经轻得不能再轻了。

相比之下,汪直在反腐败方面比朱见深要激进得多,对涉嫌腐败的官员用刑很重,而且屡次要求死刑,但都被朱见深否决。从最终处罚结果来看,朱见深还是希望通过斥革一批腐败的官员、换上一批相对清廉的官员来实现吏治的清明,而对通过严刑峻法来震慑腐败兴趣不大。

至于汪直的态度,十四五岁的他对腐败和清官应该抱着一种比较单纯的看法,类似于清官是好人、贪官是坏蛋之类。他是万贵妃和朱见深共同培养出来的。朱见深本人就对圣君贤相那一套儒家理论非常重视,后来专门给皇太子朱祐樘写了很多大谈儒家理想的信进行教育,结果培养出来一个儒家理想色彩很浓的皇帝。

汪直受朱见深的影响,对文官集团中的精英分子实际上是很敬佩的,一直积极向文官集团靠拢,学着大臣们的样子,向皇帝上奏提出各种治国平天下的政策建议,而不仅仅满足于抓贪官。在路上遇到项忠,虽然错过了,汪直还要追回去打招呼并且道歉,看起来应该是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明史》里面说,嘉兴知府杨继宗以廉洁而出名。有一次进京朝觐,汪直想去拜访他,结果吃了个闭门羹。朱见深曾问汪直:在这批朝觐的官员中,有谁比较清廉?汪直说:这里面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

没过多久,杨继宗就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按察使。在浙江任上,他把镇守太监张庆得罪了。张庆的哥哥张敏是朱见深身边的亲信太监,就想让哥哥在朱见深面前说杨继宗的坏话。刚提到杨继宗的名字,朱见深就问:“你说的就是那个不爱钱的杨继宗吗?”张敏听了吓得不轻,不敢再往下说了,之后赶紧给张庆写信说:不要惹杨继宗,皇帝知道这个人。

还有一次,汪直到外地巡视,各地官员见了都恨不得往死里巴结奉承,只有河南巡抚秦纮不怎么认真接待,摆出一副很瞧不起太监的样子。回到北京以后,朱见深问:地方上有没有什么贤能的官员?汪直说:我看只有秦纮是有真本事的,其他人都是溜须拍马之徒。朱见深听了就笑起来,拿出一份奏章给汪直看,竟然是秦纮弹劾汪直的,说他出巡阵势太大,随员数量和接待标准都严重超标。汪直见了就连忙请罪,说秦纮奏得对,并不改变对秦纮的评价。秦纮也很快被提拔。

从这些事情看得出来,汪直并没有让自己站到文官集团的对立面,像项忠这种作战英雄和杨继宗这种清官几乎就是这个10多岁的小孩子崇拜的偶像。但是他的偶像们却辜负了他。项忠的反应前面已经说了,杨继宗则做得更过分。

汪直多次想去拜见杨继宗,都被他以公务繁忙为由拒绝了。过了几年,杨继宗的父亲去世了,他回家服丧。这下该有空了吧?汪直就直接跑到杨继宗家里去了。见面之后,汪直很开心,用一种带点开玩笑的亲昵口吻跟他说:“原来杨继宗就长这个样子啊?”

想不到,杨继宗冷冰冰地来了一句:“我是长得不怎么样,但身上的东西一件不缺,没有辱没祖宗。”

跟一个太监说这种话实在是相当过分了啊。

汪直也没有说什么,就告退了。

后来汪直也没把杨继宗怎么样,朱见深又多次提拔杨继宗。杨继宗也确实在地方上做了一些事,包括在嘉兴大兴社学,下令凡是儿童年满8岁而不送去学习的,就处罚他的兄长。

杨继宗辱骂完汪直之后,朱见深立即就给杨继宗升官,让他担任顺天巡抚,也就是北京地区的一把手。杨继宗果然对所有权贵一概不买账,把他们侵夺的民田通通夺了回来,归还原主;后来朱见深又派他去巡视北方的边防,杨继宗又弹劾了一批腐败军官。

从这些故事也可以看出,汪直到各地巡视,能够弹劾官场腐败,发现德才兼备的人才。他向朱见深推荐清廉能干的官员,对成化年间的吏治清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毕竟朱见深和汪直再勤快,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管起来,国家最终是要让文官集团去管理的。一批像秦纮和杨继宗这样的官员得到重用,一批像杨晔、覃包这样的贪腐分子遭到严惩,国家治理状况很快就大为改观。

但是,反观文官集团自己的态度,以项忠和杨继宗为代表,他们始终秉持一种反宦官的非理性狂热:完全脱离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不惜违反基本的礼仪,都不能跟宦官沾上一点关系。然后就会被文官集团赞扬为刚直不阿,有古代的大臣之风。

这些事情说明,到了朱见深时代,文官精英的“利益集团化”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一切以集团划线,而不以国家利益来区分善恶。凡是试图从文官集团手中拿一点权力出去的人,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有些文官中的精英分子可能本人很清廉,比如杨继宗,也很支持反腐败等强国安民的措施,但如果把这些事情交给他们集团之外的人来做,那就绝不允许。这是因为,宦官与文官的斗争已经持续了1000多年,而历史一直是由文官来书写的。后代的儒家知识分子阅读这些被扭曲了的历史,即使完全出于正直公正的考虑,也会坚决站到反对太监干政的立场上来。他们一切以书上说的为准,即使现实情况与书本知识明显矛盾,也拒绝反思。这种做法正是他们思想僵化的表现。

如果国家的精英分子如此思想僵化、党同伐异,那这个国家是很难治理好的。

类似的事情很多,像汪直这么聪明的人应该很快就会发现,不管他做的事情是好是坏,文官集团都不会接纳他。那些他以前钦佩的英雄、清官,其实大部分也不过尔尔,再加上朱见深在处理贪官的问题上总是毫无道理地一再从轻处罚,汪直费心侦破各种案件往往起不到期望的效果。这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局面,让年少的汪直感到越来越厌倦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边境传来消息:镇守辽东的陈钺和马文升起了冲突。陈钺想要严厉打击建州女真,而马文升则主张和平共处,以安抚为主,不准陈钺生事。两人互相弹劾,闹得不可开交。汪直就上奏请求去辽东看看。朱见深刚开始不同意,只让汪直派人去调查,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还是同意汪直亲赴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