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三十五 贪腐黑幕: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建宁卫指挥使

三十五 贪腐黑幕: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建宁卫指挥使

书名: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3052更新时间:2024-06-11 11:09:01

如果朱见深在成化十三年去世,那么他的功绩一定会在正史上被大力歌颂,他也会被誉为一代明君。

除了两广、荆襄和宁夏的战事外,赵辅于成化三年在东北血洗建州女真部落,王越于成化九年在河套大破蒙古部落。四面八方的征讨均获得重大胜利,荆襄、两广地区纳入常态化治理,一扫“土木堡之变”以来的危局、乱局,重拾天下升平之势。

但是,从成化十三年起,朱见深的形象就迅速黯淡了下来,在文官们记录的历史中变成了标准的昏君形象,以至于这样一位雄主竟然逐渐被人淡忘。

因为这一年,他授权太监汪直建立了西厂。

汪直,广西瑶族人。成化三年,韩雍平定大藤峡以后,挑选了一批幼童和女子作为战利品进献到朝廷。汪直是其中之一,进宫之前就被阉割了。

当时皇宫并不缺宦官。宦官在明朝政治地位很高,宫内有一整套为皇帝服务的宦官机构,不仅服务生活,主要还协助处理政务,权力很大。此外,出兵打仗需要监军、战略要地需要镇守太监。太监是宦官的高级职位,下面还有少监、监臣、奉御、长随、典簿等,所以宦官跟文官机构一样分为很多等级,可以从底层做起一级一级往上爬,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不说,还有不小的机会混到一个小有权势的职位。一些贫苦家庭如果孩子比较多,又不能供养他们念书考取功名,就会自行阉割一个争取送进宫,有机会将来做官。这样一来,不仅这个孩子自己的生计不愁,还能扶持整个家族。因此,明朝自行阉割的人太多,朝廷根本招不完,都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为此朝廷专门下过禁令:不准民间自行阉割。

韩雍进献的这一批幼童必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宝贝”,不是送进宫来充数的。在这一批幼童和女子中间,还有一个姓纪的女子被分配去管理后宫的仓库,因为偶然的机会被朱见深看见,马上就给“临幸”了,为朱见深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祐樘。从这个事情也可以看出,韩雍挑的这批人至少都是相貌很不错、颜值很高的。汪直应该也是那种皮肤白嫩、眼睛大大的、一看就招人喜欢的小孩儿,才有资格从广西那么远的地方被送到皇宫来。

汪直进宫的年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必然极小,以至于他完全记不得大藤峡惨祸。不然这种义军的后代,父母亲戚都被明军屠杀殆尽,把他放到皇宫里面,万一心存怨恨,哪一天对皇帝动手,韩雍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10年之后,也就是成化十三年,内阁首辅商辂弹劾汪直,奏章里面说:“今汪直年幼,未谙世事,只凭韦瑛等主使。”《明宪宗实录》在记录汪直开西厂的时候,也用的是“年幼最得宠”。“年幼”这个词不可能用到14岁以上的人身上。又过了两年,汪直出外领兵打仗的时候,《明宪宗实录》才说他“年少喜功”,可见记录者的态度很严谨,把“年幼”和“年少”区分得很细。据此可以推测,在成化十三年汪直建立西厂的时候,年龄应该不超过14岁。成化三年进宫的时候,他最多只有4岁。

刚进宫,汪直就被分配去伺候万贵妃。万贵妃这种皇帝独宠的后宫显贵,肯定有很多人争抢着要去伺候她。这么一个从广西送过来的、没有任何背景的年幼小孩能够获得这个机会,只可能是一个原因:长得好看、聪明伶俐。要么是万贵妃亲自挑选的时候看上了,要么是朱见深或者手下人想送给她讨她开心。不管哪一种,都要汪直长得足够好看才行。

前面我们说了,成化二年的时候,已经36岁的万贵妃刚生了一个小男孩,到了年底还没满一岁就去世了。因此,可以想象万贵妃心里的那种悲痛。没过几个月,有人送来一个年幼的小男孩,天真烂漫、聪明可爱,天天陪在身边。万贵妃肯定是当亲儿子养着。朱见深那个时候也是一样,既有丧子之痛,又为万贵妃伤心,见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万贵妃身边,必然也极为宠爱,可能会在感情上把他视为自己和万贵妃的孩子。

没过几年,汪直就被朱见深封为御马监掌印太监。

太监,就跟今天的“总监”一样,是一个大部门的负责人。御马监是宦官机构中权势仅次于司礼监的部门,跟兵部一起,共同掌管天下兵马调动。御马监掌印太监与兵部尚书权力相当。根据史书记载,汪直被封为御马监太监的时间不会晚于成化十年,那时候汪直也就十来岁。朱见深直接把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封为高官,不可能是昏了头想让他干什么大事,应该就是纯粹的宠爱,赏个大官哄他开心。注意,是朱见深哄汪直开心,而不是相反。至于御马监的事务,还有其他非掌印太监管理。

到了成化十二年,京城里面发生了一系列怪事,主要是闹妖怪,搞得人心惶惶,其中还有妖人跟宫内的太监勾结混入皇宫,被发现之后杀掉了。这一系列事情引起了朱见深的警觉。就跟朱元璋发现占城贡使到南京来没有人跟他报告一样,朱见深怀疑官僚机构给他汇报情报的时候有所隐瞒。于是,他就派十二三岁的汪直带着两个校尉,化装成普通市民,骑着毛驴或者骡子出宫去打听消息。“大政小事,方言巷语,悉采以闻”。汪直足够聪明伶俐,打听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消息,又没有暴露身份。朱见深非常高兴,觉得可以好好任用一下汪直。

这样过了半年多,朱见深觉得时机成熟,正式下令成立西厂,任命不到14岁的汪直担任西厂提督,派韦瑛等人给他做助手,再从锦衣卫等机构调一批人员来负责具体的侦查、抓捕、审讯等工作。之所以不直接任命汪直当东厂太监,而是另开一个西厂,主要原因应该是汪直“年幼”,而东厂是司礼监管着的老牌监察机构,任命升迁都有一套程序,比较麻烦,所以朱见深干脆新设一个西厂,让汪直放手去干。

西厂成立后,办的最轰动的一件案子就是“杨晔案”。杨晔是杨荣的曾孙,在福建担任建宁卫指挥使。杨荣就是朱瞻基在位的时候著名的“三杨内阁”之一,被视为文官的楷模。杨晔的父亲杨泰当过指挥同知,已经退休。这家人在当地横行霸道、侵占田产,还参与东南沿海的走私活动,积累了巨万家资。接连闹出了好几起人命官司,地方官员不敢管,但终究这些官司还是被个别实在看不下去的官员透露给了御史,杨晔因此被御史弹劾。朝廷派了刑部主事王应奎和锦衣卫百户高崇去福建调查。

汪直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儿,但是杨晔携带巨资到北京行贿,借助杨荣的老关系把高级官员基本都打点到了,想要摆平此事。汪直是皇帝最宠信的太监,也被列入行贿名单。钱送到了韦瑛那里,韦瑛就向汪直汇报了此事。汪直一听,这还了得?立即下令派人去把杨晔抓起来审问,很快牵连到了其叔父兵部主事杨仕伟和姐夫礼部主事董序。

这样的案子,老到的办案者会知道适可而止,否则牵连度太大,会一发不可收拾。可不到14岁的汪直哪里懂这些?连番审问下来,朝中重臣几乎全被牵扯在内。

西厂没有审判权,只能把审讯结果提交朱见深。朱见深下令移交法司审判,杨泰被判斩罪。杨晔则已经死在了西厂大牢。朱见深命太监钱喜和韦瑛去抄了杨晔的家,财产全部充公,但是宽宥了杨泰的死刑。杨仕伟、董序被贬官。派去福建调查的王应奎和高崇也收了杨泰的贿赂,被汪直派人在返京的路上当场搜了出来,下狱论罪。高崇病死在狱中,王应奎发配边疆充军。

从这个案子,我们可以看出明朝中期官场的腐败情况:高官子弟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出了人命后,先是摆平地方官,被告到京城后又先后贿赂调查人员和中央高级官员。这跟曹雪芹《红楼梦》里面的“薛蟠杀人案”一样,是帝国官场的常态。如果不是年幼无知的汪直坚持追查到底,这个事情一定会不了了之。

按照常理,贪污受贿好歹是件见不得光的事情,朱见深没有杀掉杨泰,也没有进一步追究其他受贿官员的责任,可以算是网开一面了。

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文官集团认为,收点钱摆平人命官司并不算什么,但一个小太监竟然敢逮捕和审讯“文官楷模”杨荣的子孙,实在令人愤怒。经过商议,先由首辅商辂起草弹劾文章,以内阁名义联名上书。然后由兵部尚书项忠起草弹劾文章,六部九卿联名上书,弹劾汪直,要求裁撤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