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三十二 专家治国: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

三十二 专家治国: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

书名: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1615更新时间:2024-06-11 11:09:00

第三个问题,就是荆襄地区的成功治理,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个别天才人物一拍脑袋就搞好的,还是背后有一套系统而复杂的制度?

我们来回顾一下荆襄治理的历程。项忠平乱以及之前的事情先不说。治理行动的起点,是国子监祭酒周洪谟的《流民图说》。国子监就是国家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就相当于这个最高学府的校长。周洪谟平时喜欢与人讨论时事政治。荆襄问题是当时的热点,周洪谟也是比较有名的“荆襄问题研究专家”。《流民图说》就是他研究历史地理、结合当时荆襄地区的实际情况搞出来的研究成果,背后还有国子监的一大帮人在为他提供研究支持。

这个研究成果通过左都御史李宾递给皇帝。其过程十分类似于今天的政府智库影响国家决策的形式。皇帝认为讲得很好,就找来原杰去负责执行。

既然把原杰派下去,就说明“荆襄治理”要从研究层面转入实践层面了,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于是,各个方面的人员都开始研究这个国家战略,写成奏章递上来出谋划策。这些建议通过官僚体系的筛选,好的再提交给皇帝。朱见深收到的奏章中,就有文会的那一篇,朱见深对这篇奏章特别重视。这些材料又被转发给原杰,由他来负责最终的实践。

原杰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四个省的地方官员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流民户籍与水文地理资料。这些资料,又是经过很多年,由很多人调查积累下来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60岁的原杰累到死也搞不清楚荆襄地区到底有多少流民,以及这些流民分布在哪些地方。

有了这些制度还不够。元朝也有类似的制度,但是一个黄河治理就把自己搞死了。关键还要看什么样的人参与这一套制度的运行。我们来看看参与荆襄治理的这些人,他们是如何被选拔和培养成为这场变革的主角的。

不管是白圭、项忠,还是周洪谟、李宾、原杰,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进士,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其中,白圭和周洪谟是“进士及第”,也即科举考试全国前三甲,比今天的省高考状元厉害多了。

科举考试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明朝就是著名的“八股文”。八股文格式要求非常严格,能够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一篇意思通顺、道理明白的文章难度极高。在八股文考试中获得高分,说明这个人智商很高,思路清楚,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强,可以熟练地阅读政治经济文献、写作政府公文。而且,还要有上进心,有自制力,从小就懂得刻苦读书学习而不是游手好闲。在一个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古代帝国,这些人就是人才中的人才。让他们来治理国家,政府的效率才有保证。

但即使经过了严格选拔,士子考中进士,也只是刚刚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要从较低级别的职位做起,做出成绩了才会被提拔到高位。像原杰中了进士之后,先是到南京当御史,然后再提拔到北京来参与实际政务,过了两年又派到江西去负责抓捕江洋大盗。因为成绩显著,才被升官,到山东赈灾。后来又负责黄河治理。30多年的各种考验和锻炼,让原杰从饱读诗书的进士变成了处理灾害问题和治安问题的专家,之后他才被选中派到荆襄地区去主持工作。

项忠也是一样,中了进士之后,先从刑部的主事做起,干得好了再提拔为员外郎。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后,自己找机会偷了一匹马逃了回来。后来被派到广东去当按察司副使,参与镇压瑶民起义,开始进入统兵文官的序列。此后他又到陕西当按察使,带地方军成功镇压了羌族反抗。又被提拔到中央大理寺工作,被朱见深看中,开始指挥大兵团作战,在平定宁夏满俊起事中立下大功。经过26年的历练,从“刑部—广东—陕西—宁夏—大理寺”一路提拔上来,这才获得了统兵25万征讨荆襄的机会。

周洪谟走的则是另外一条道路:进士及第以后,因为文笔好、博闻强识,所以他被安排在国子监工作,长期从事修编历史经典、研究时事政治、给皇帝讲课等事务,远离一线行政,重点负责研究,最后一步一步被提拔到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上。周洪谟能够提出荆襄治理的策略,就是因为他负责修编《地理志》,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地方人文地理沿革,从中发现了汉朝和东晋治理荆襄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