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二十六 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2)

二十六 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2)

书名: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2435更新时间:2024-06-11 11:08:57

据马欢记载:“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简单来说,郑和在马六甲建立了一个贸易中转站,其中包括警卫设施、港口装卸设施、货物仓库、食宿供应点等。

此后郑和多次下西洋,军事任务大大减少,就改为运输大量的货物去沿线各地交易,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以贸易为主、兼顾外交与航路治安巡逻的船队。当时船队主要往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为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在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十分丰厚。除了胡椒外,其他进口商品的利润也都在10倍以上。

郑和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平均每4年就去一次,每次往返就要一年多。之所以那么喜欢往西洋跑,肯定不是朱棣对他国的“朝贡”上瘾。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跑一两趟就可以了。真正的原因是:这是一件赚大钱的买卖。“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这是赚钱赚上瘾了,所以才每隔三五年就要跑出去一次,发一笔洋财。下西洋在朱棣时期成了一种定期的官方贸易活动,跟西方的大航海一样,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的。

除此以外,朱棣还完成了迁都,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这也是中国大一统王朝中唯一的一次迁都。

为了迁都,除了修缮北京城,朱棣还把北京附近的长城修筑了一遍以保障安全,把大运河重新疏浚了一遍以保障粮食供应。此外又组织了大规模的图书编撰活动,编成了《永乐大典》,全书22000多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百科全书。

明朝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要想同时做这么多事,几乎一定会耗尽国力。但朱棣不仅把这些事都干成了,而且明朝依然保持着非常强盛的势头。民间依然非常富裕,没有爆发任何值得一提的农民起义。从中可以窥见,朱棣时期中华国力之强,完全可以与唐朝和汉朝的鼎盛时期比肩。

从疆域的广阔程度来看,朱棣时期的明朝超过了汉朝,跟鼎盛时期的唐朝相比,在东北部差不多,在西北地区则有所不如,但是在西藏、云南等地则有了新的拓展,至于对南洋、西洋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更是远远超过了唐朝。

朱棣统治下的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无论在海洋上还是在陆地上都拥有无可争议的霸权的时代。这里面有很大的功劳应该归属于郑和下西洋。海洋贸易的拓展为帝国提供了巨大的财富,这笔收入是以前的朝代都没有的。明朝学者严从简在其《殊域周咨录》中曾记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达到了明代经济学家邱浚所说的“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来“足国用”的效果。

这笔财富到底有多少,现在已无法具体估计,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官方档案后来被人销毁了。有案可查的是:朱棣时期中央政府官员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俸禄从米变成了郑和贸易带回来的香料。比如以前每个月工资是100石米,现在则根据米价和胡椒的价格折算,改成发胡椒了。这些胡椒一直发到朱棣的曾孙朱祁镇上台,在国库里面还有大量库存。

胡椒在当时非常稀缺,拿到之后很容易高价卖出去,而且同等价值的胡椒在重量和体积上也比米要小得多,便于运输携带。这样,国家财政就可以节约下来大量的粮食用于战争。而给官员发的米,因为大部分不是用来吃而是用于交换其他消费品,所以轻便稀缺的西洋香料更为合适。

不过,由于贸易量太大,胡椒等香料价格下降,而折算米价的比例一直保持不变。到了朱棣后期,差价已经很大,官员们的工资贬值严重,因此对这种发放办法越来越不满意,这也成为他们反对郑和下西洋的一大动因。而直到两个世纪之后,西方才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到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把来自海外的大量胡椒配给股东,带来市场价格的低落。而英国皇家也曾因积存胡椒太多而感到棘手。”

所以,到了朱棣的时代,中华帝国突然变得比以前都要强盛许多,关键就是海洋贸易的拓展。这一点是朱棣对中国历史的突破性贡献。朱棣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农耕帝国,同时还是一个海权帝国。如果他开启的这种大规模官方远洋贸易活动不被中断,中国就不会在近代如此衰落。至于它为什么会中断,我会在后面详细分析。

除了西洋贸易以外,大明盛世还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归属于朱元璋。他像“文景之治”一样搞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但他又不像“文景之治”那样留下严重的豪强问题给汉武帝收拾;他也不像“文景之治”那样崇尚无为而治,而是修建了遍布全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核查清楚了全国的田亩数量。

当然,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清廉的官僚体系。

治国就是治吏。

朱元璋的成功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我们前面说过,帝制时代的中国,不是“分封制”意义上的封建社会,是郡县社会、官僚社会。从中央、郡、县,一直到乡、里。官僚体系决定着中国人的组织程度和资源调配的效率。一旦这个体系变得清廉而高效,中国农耕社会就会被有力地组织起来:一家一户辛勤耕织,一乡一里兴修水利;县城里制作农具和衣物,省城里发展工业与贸易……所有这些资源通过税收、兵役的形式,一点一滴地汇聚起来,就会化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横扫蒙古部落的骑兵,翻越西部的雪山,穿过热带的丛林,西渡流沙,南行巨浪,威震四海,所向披靡。

到了清朝的时候,康熙皇帝南巡,到达南京,惊叹于那里的兴盛繁华。他到朱元璋墓前祭拜,提笔写下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说明,即使是不希望人民怀念明朝的清朝统治者,也不得不折服于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后来编订《明史》之时,清朝的史官给了明成祖朱棣这样的评价:“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所以,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为中国所开创的盛世,并不是我们今天想象出来的。清朝初年的时候,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对此非常清楚,说得也很明白:朱元璋休养生息、反腐倡廉,在经济上“治隆唐宋”;朱棣利用朱元璋打好的经济基础,南征北战,在疆域面积上“远迈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