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二十四 创立东厂: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

二十四 创立东厂: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

书名: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2274更新时间:2024-06-11 11:08:55

不过,事与愿违。

朱元璋刚一去世,他的这个制度设计就被儿子和孙子来了一个大改动。

新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亲王们都是他的叔父。新皇帝害怕镇不住,就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劝说下开始削藩,结果引发了燕王朱棣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这一次与汉朝的“七国之乱”不同,朱棣造反成功,赶走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然后他继续削藩,把诸王的兵权全都取消了。

后来,朱棣还设了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首席大臣,也就是“首辅”,再次扮演了类似于丞相的角色。丞相这个被朱元璋废除的百官领袖死灰复燃了。

这些能不能算是朱元璋“人亡政息”了呢?

我看还是不能算。因为,这些调整只能算是微调,并没有违背朱元璋确立的基本制度建设方向。在借重文官内阁的同时,朱棣又加强了独立监察机构的力量。

朱棣先是恢复了锦衣卫的审讯权。

洪武二十年,也就是锦衣卫设立5年之后,朱元璋下令焚毁了锦衣卫的刑具,取消了锦衣卫的审讯权,只保留其监察和逮捕的权力。原因应该是锦衣卫在“胡惟庸案”和“郭桓案”中大量采取刑讯逼供,整出来了不少冤案。锦衣卫设立一段时间后,应该有不少证据比较确凿的冤案情况反映到了朱元璋那里。他发现锦衣卫的审讯特权虽然有利于破案,但同时也太容易制造冤狱了,所以才作出这个决定。

从这件事儿也可以看出来,朱元璋真不是存心想制造冤狱杀那么多人,而是他发明的锦衣卫这个制度本身会导致监察权力失控。他看到问题之后,立刻就从制度上进行了纠正。

朱棣是造反起家,把他父亲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干掉了,自己当皇帝,合法性就差一点。所以他一上台就恢复了锦衣卫的审讯权,作为镇压反对派的工具。

当了皇帝以后,朱棣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主要原因是北方蒙古残部总是来骚扰,首都设在南京很不利于抗击敌人入侵。如果国家的主要兵力都放在北方,而皇帝本人却在南京待着,也不利于皇位的安全。朱棣自己就是负责镇守北方的亲王,从北京起兵造反一路攻陷南京。他不能容许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但南方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迁都以后他对南方的政治军事力量也很不放心,何况确实有很大的力量反对他迁都。为了镇压反对迁都的力量,并在迁都以后保持政治稳定,在正式迁都之前一年,也就是永乐十八年,朱棣设立了东厂,直接由自己的亲信太监负责管理,并设立南京镇守太监一职,负责搜集南方地区的情报,随时向皇帝报告。

东厂是一个跟锦衣卫类似的监察机构,有情报搜集、逮捕和审讯的权力。跟锦衣卫最大的不同是,它的负责人是亲信太监,平时就住在皇宫内,可以随时向皇帝作口头汇报、听取皇帝的口头指示。而锦衣卫不是太监,不可能让他们住到皇帝身边,不然后宫就乱套了,所以他们的报告还是需要走行政程序,通过奏章的形式,指挥起来不如东厂方便。

东厂既负责监察百官,还负责监察锦衣卫,因此属于更高级别的监察机构。

对于官宦掌握监察权力,文官集团是深恶痛绝的。他们既有生理上鄙视宦官的理由,又嫉妒这些人不用通过辛苦的科举考试就能掌握权力。所以文官士大夫们编写的各种文字材料上,无不把东厂描写得无比黑暗,里面的人无一不是人渣。

没有经过科举、缺乏文化固然是太监的缺点,但有没有被阉割过,似乎与人的品行操守并无可靠的联系。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就片面地听信文官士大夫的一面之词,把东厂太监们都想象成无恶不作的大坏蛋。

实际上,正是因为不走科举道路,而且生理上有不可恢复的缺陷,宦官承担监督文官这个职责可以说非常适合。因为他们跟文官集团基本上不会有职位交换,也就难以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利益联系。对东厂,我们要客观看待:它就是一个监察机构,是明王朝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点上,它和御史台、大理寺、都察院、六部等普通政府部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本身并不带有特别的罪恶。

现在的史书谈到锦衣卫、东厂的时候,大多数会称之为“特务机构”。“特务机构”这个词本身未必就是贬义的,不过现在一般都当作贬义来用,暗示这个机构主要干一些侵犯人权、侵犯隐私等见不得人的勾当。但在明朝,“特务”能刺探什么情报?针对蒙古部落、建州女真部落的间谍行动都是文官机关负责,剩下的“特务机构”还能刺探什么情报?实际上就只剩下两个事情可以向皇帝告密:一是武将或诸王谋反,二是官员腐败或者隐瞒过失。

谋反的事情非常罕见,除了朱元璋时代。这样,东厂这个所谓的“特务机构”,主要任务就是搜集对文官集团不利的情报:谁腐败、谁搞特权营私、谁制造了冤案、谁执行中央政策不力等。东厂也有逮捕审讯的权力,但主要针对官员,不负责镇压人民的反抗。这种机构按照现在我们对“特务”的理解,不能称为特务机构,而更接近于监察机构或者反贪局。

200多年后,大臣杨涟弹劾大太监魏忠贤的时候,在奏章中写道:“东厂原以察奸细非常,不以扰平民也。自忠贤受事,鸡犬不宁。”也就是说,即使在杨涟这种极端反对宦官专权、豁出命去跟魏忠贤死磕到底的人眼里,东厂的日常工作,至少在魏忠贤当权以前,也是“察奸细非常”,而不扰“平民”。

东厂,是朱棣为了镇压政治反对派、加强监督文官集团而设立的合理合法的监察机构。这是对朱元璋政治设计的一个改进。

朱元璋的制度过分强调皇帝的作用,取消丞相以后皇帝成天没日没夜地干活,相当于把以前丞相和皇帝两个人干的活自己一个人干了。朱棣受不了这个,一般的皇帝也肯定受不了。更何况朱棣还比较喜欢亲征,出去打蒙古残部。所以他不得不更加倚重文官集团,设立内阁,给他们更多的决策权;对应地,就要恢复锦衣卫的权力,设立东厂,保证文官权力受到更严格的监督。相对于朱元璋的制度,朱棣的改革更为合理。帝国不需要一个神一样的皇帝,只需要一个具有普通才干的皇帝,就能驾驭整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