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十三 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1)

十三 另类“暴君”:不被理解的朱元璋(1)

书名: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2433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11

代元而立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贫寒的大一统皇帝,他父母早亡,当过和尚,还当过乞丐。

人的生活习惯基本都是成年以前就形成的,后来很难改变。朱元璋小时候吃苦太多,后来当了皇帝也异常简朴,吃穿什么的全不讲究,一直穿打补丁的衣服;而且非常勤政,基本上就是一个工作狂。

以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8天为例。在这8天里面,朱元璋平均每天大概要批阅处理400多件事。此外,还要每天上朝接受面奏,接见各地来京的百姓,接见定期朝觐的官员等,其辛苦程度可以想象。

朱元璋处理国事,常常废寝忘食,吃着饭就停下来,想起哪一件事情,就写在纸条上,马上贴在身上。因此,他穿的衣裳时常贴满了条子,如同长满了羽毛一样。在他的后宫和殿堂的墙上也都贴满了条子,事情办完后才取下。他还写过一首诗: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

有很多野史说,朱元璋因为当过和尚,所以很讨厌别人提到他这段往事,谁提到光啊、秃啊什么的他就胡乱杀人。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的。各种版本的朱元璋“文字狱”故事都不见于官方档案,同时代的人流传下来的各种记录里也没有提到过,直到200多年后野史中才出现。经过后代学者考证,几个流传最广的“文字狱”故事,当事人都不是死于“文字狱”。

比如,清朝乾隆年间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

经考证,杭州地方志里面记载,徐一夔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还在杭州做地方官。在朱元璋死后,他还给别人写过墓志铭。所以,赵翼记载的这则故事必然为假。

再比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还是引用《闲中今古录》,说著名僧人释来复的诗句中“有‘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

根据明朝档案记载,释来复是因为卷入“胡惟庸谋反案”被杀,与写这首诗无关。

总之,凡是能够考证的朱元璋“文字狱”故事,都被证实为假。有一些无法考证的野史故事,没有时间和背景,被杀者的生平不见于历史记载,因此也并不可信。

朱元璋在各种公开的官方文件中多次回忆自己当过和尚的贫贱出身,像“空门礼佛,出入僧房”这样的文字,就下令刻在石碑上公告天下,流传后世。他自己还写过几首谈僧论道的诗。可见,朱元璋对这件事情毫无避讳之意,不仅不以自己的贫寒出身为耻,反而引以为荣,动不动就跟人说:我当年在庙里当和尚的时候,我当年在大街上要饭的时候……如何如何。他希望以此来教育臣僚和儿孙要理解民间的疾苦。说朱元璋因为别人提到他当过和尚的经历就杀人,根本没有道理。

就这样,还有很多人说朱元璋是“暴君”。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暴君——隋炀帝和秦始皇。这两个暴君都毁掉了一个国力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而朱元璋这个“暴君”不仅没有毁掉自己创造的王朝,反而使其绵延27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唐朝的第二长命的大一统王朝。

我们就要想一想:朱元璋这个“暴君”跟秦始皇、隋炀帝有什么区别呢?

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同时大干三件事把帝国毁灭的: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大规模的宫殿皇城建设。让人民活不下去了,这才叫暴君。

那朱元璋呢?三件事他一件都没有大干:统一以后就很少打大仗了,也不搞什么伟大工程,也不大修宫殿,个人生活也比较简朴。历史记载,他当了皇帝以后,早饭只用蔬菜,外加豆腐一道,所睡的床也跟中等收入的普通人家差不多。宫中制作衣服后的余料,他下令不要扔掉,缝到一块儿做成被套。身为皇帝能节俭到这个地步,极为罕见。

称帝以后,按照历朝历代的管理惯例,皇帝使用的车舆、器具等物应该用黄金装饰。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我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我应该自己带头。”

洪武元年,蕲州进竹席,他命退回,又告诫官吏:蕲州没有得到命令就来进献竹席,这个先例不能开,如果一开,天下都会争着进奇巧之物以讨好皇帝,“则劳民伤财自此始矣”。

洪武六年十一月,潞州贡人参。他又说:人参得来不易,过去金华进香米、太原进葡萄酒,我都制止了。国家的任务就是养民,为什么要贪口腹之欲而使人民劳困呢?于是下令退回。

没有了个人的享受,他当皇帝的乐趣就是每天没完没了地批奏章、开会。照说皇帝这个职业,干得再好也没法往上提拔了,也没人给他发加班工资,但他就是这么拼命,有啥办法?

但就是这样,朱元璋“暴君”的名头却非常响亮,几乎跟秦始皇、隋炀帝齐名。这是不同寻常的。

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对官员非常粗暴、残忍,杀掉了很多大臣和地方官员,包括一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在明初三大案中,就有近6万人被处决。这些人几乎全都是官员、武将和他们的亲戚朋友。

有人说,朱元璋是有系统有计划地杀掉开国元勋,防止他们以后造反。不过这种程度的杀戮似乎毫无必要,历史上开国皇帝去世以后儿孙顺利继位的情况很多,并不需要对开国功臣有系统地进行“肉体消灭”。此前王莽、杨坚、赵匡胤夺位,都是利用新皇帝年幼无知的机会才取得成功的,被夺位的皇帝年龄都在10岁以下。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在明初三大案拉开序幕的时候已经年满20岁。朱标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因病去世的,死的时候已经38岁了,而此时“胡惟庸案”和“郭桓案”都已经结束。

朱标死后,新的皇位继承人、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已经15岁。“蓝玉案”爆发的时候,朱允炆已经16岁,可以独立主持政务了。其时朱元璋身体仍然十分健康,还在世的功臣都已经60多岁,就算活过朱元璋恐怕也没有力气造反了。为了朱允炆的皇位而继续杀掉所剩不多的几个老臣也无必要。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是为了加强皇帝独裁,彻底消灭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所以才这样残暴。因为三大案中牵连最广的是“胡惟庸案”。朱元璋杀掉胡惟庸之后,就宣布不再设丞相这个职位,而是由皇帝直接管理中央各个部门,彻底废除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