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十一 苟且偷生:“杯酒释兵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书名:帝制与盛世 汉唐明的时代 公元1500年之前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3038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11
朱温是农民起义出身,本人是个文盲,虽然很有打仗的天赋和谋略,但个人品行极差。当了皇帝以后,竟然把他所有的儿媳妇召进宫乱伦。后来他的儿子们发动兵变把他杀掉了。然后就是天下大乱,经过了72年的五代十国混战之后,赵匡胤的北宋政权再次统一中国。
我们前面说过,汉朝建立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搞休养生息;隋朝建立后,吸取汉朝灭亡的教训,搞均田制和科举制;唐朝建立后,又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继续搞休养生息。这样逐步地推动帝国体制的完善。
宋朝建立以后,当然就要反思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搞制度改革。
但是这一回,总结错了。
跟很多人一样,赵匡胤把唐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藩镇军事割据,而不是土地兼并和官僚腐败。
赵匡胤是军官家庭出身,家里比较富裕,他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家里还给他请教书先生教他念书,成年后又资助他四处游历,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见多识广。这个人性格平和、心胸宽广、待人厚道,但是家庭出身决定了他对民生疾苦的了解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切身体会。
“五代十国”当中的“五代”,指的是唐灭亡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北方主要的帝国。“十国”,指的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等国,它们总共存在了72年。每个帝国都只有两任或三任皇帝,然后就被军事将领推翻。赵匡胤自己就是军事将领出身,依靠兵变把后周的第三任皇帝推翻了,自己当上皇帝。他面临的危险非常现实,就是宋朝也可能很快会被他手下某个武将发动兵变推翻。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的选择理所当然。他把制度建设的重点放在如何抑制军事将领的权力、保证皇帝集权上面,对于土地兼并和官僚腐败问题则毫不介意。宋朝从一开始就完全允许土地自由交易,也没有搞过任何形式的均田制,对官员的贪腐行为也长期纵容。
赵匡胤这个人很厚道。据说他死前留下了三句遗言,要求其子孙世代遵循:
第一,不杀后周皇帝的后人。
第二,不杀文官。
第三,不增加田赋。
这三条可以说,上对提拔自己当大官的后周皇帝很厚道,中对政府官员很厚道,下对黎民百姓很厚道。他确实是个厚道人。
除此以外,赵匡胤还对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武将很厚道。虽然他很担心这些人将来可能发动兵变,但仍然采用了“杯酒释兵权”而不是屠杀的办法来解除他们的兵权,然后给他们高官厚禄以享受人生。
“不杀文官”和“杯酒释兵权”这两个事儿被后世津津乐道,但所谓“过犹不及”,这两个政策搞得太绝对,危害也不小。
文官犯了政治错误,或者说话触怒了皇帝,不杀自然是好的。但要是严重的贪污腐败、违法乱纪呢?武将交出兵权,可以享受良田美宅。但要是他在地方上欺压百姓、祸害一方呢?
这个问题赵匡胤没有回答,或者说虽然想过,但是他不在乎。在他看来,帝国最主要的还是得到官员和军事将领的支持。实际上,有的时候对官僚、对权贵厚道,就是对人民不厚道。这个矛盾总是存在的。宋朝不杀文官,可不是不杀普通人。不仅杀,而且杀得比唐朝、汉朝更加残酷。“凌迟处死”这个酷刑就是从宋朝开始成为国家法定刑罚的,专门用来对付造反的人民。
赵匡胤的这些做法被后世的文人夸成了一朵花,而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批处决违法乱纪的官吏,则被描写成了暴君。文人们给朱元璋编排了很多故事,比如谁写文章或者作诗出现“光”“秃”这样的字眼儿就会被他抓起来杀掉,因为他以前当过和尚、心理变态云云。而这些故事,其实都是子虚乌有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历史的话语权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赵匡胤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来照顾文官士大夫,文人就说他好;朱元璋牺牲文官的利益来照顾老百姓,文人就说他暴虐、没人性。
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就是利用高官厚禄把文官武将都养得舒舒服服的,然后利用复杂的权力制衡将官位和职位分离、将领和军队分离。官位决定你的俸禄,但具体做什么职位则根据需要临时委派。军事将领也由文官担任,平时在家养尊处优,不跟军队接触,需要打仗了,朝廷给予临时授权让他带某支军队出去。下次打仗,将领和军队的搭配又会换一下。所谓“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说的就是宋朝。
这个制度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任何官员都无法专权,让任何将领都无法专兵,永远不会威胁皇帝的地位。
制定这样的制度,说明赵匡胤把权臣和武将视为对皇权最大的威胁,而把人民反抗和异族入侵视为次要威胁。
结果,北宋只维持了167年,就被北方的金国消灭了。两个皇帝被金兵俘虏。开封城内数万人被金兵劫走,沦为奴隶。当然更惨的是北方的老百姓,不断遭受战乱之苦。
在宋朝时期,对外战争可谓有败无胜,打一次输一次,动不动就被对方屠杀十几万人,毫无获胜的希望。而且北宋的农民起义爆发频率也很高。文学名著《水浒传》描写的就是北宋年间农民起义的故事。故事中把北宋政治黑暗、官逼民反的现实揭露得很清楚。不过宋朝有一个很独特的办法用来对付农民起义:招安。给农民起义的首领封官许愿,然后让他们带着起义军去前线跟辽国、金国军队打仗,打光了完事。
跟魏晋一样,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也很高。曾有作家发表文章,说如果能穿越到过去,他最想生活在宋朝。这个选择是很明智的,因为宋朝最尊重知识分子,只要是有点名气的文人,都给官做,给的俸禄也很高。他们可以随意兼并土地、营建豪宅、蓄养奴婢,同时又不用认真干活,而且言论自由,批评朝政、批评皇帝都行,保证不杀头。要是真把皇帝惹急了,也就是把他们从中央贬到地方当县令。
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那最好别去宋朝。你们家的土地或者房产哪天被某个当官的文人说占就占了,老婆说抢就抢了,没有人管的。税负沉重就不说了,征的税都用来养一帮擅长琴棋书画的官员去了。遇到征兵上战场,突然派来一个没打过仗的指挥官,在地图上一画,直接给指挥到敌军埋伏圈里去,那也是常有的事。实在混不下去想造反的话,抓起来就是凌迟处死。好不容易把这些苦难都熬过去,结果金兵打过来政府不抵抗就跑了,留给你的可能是全家被烧杀抢掠的结果。
当然了,北宋比西晋还是要强很多,因为有了科举制度,进入文官集团至少需要精通儒家经典。而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强调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所以北宋的官员除了吟诗作画,多少还能干点正事。
严格来说,北宋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大一统朝代,因为它从来没有收复过燕云十六州和辽东地区。这两个地区早已实现了农耕化,属于华夏文明核心区。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一直到秦汉、西晋、隋唐,它们都是中国的领土。
北宋被金国灭亡以后,赵家的一个亲王在南方称帝,定都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继承了北宋的全部制度和苟且偷生的立国精神,将抗金武装领袖岳飞杀害,以此换取了跟金国的议和。南宋偏居东南一隅152年,最后亡于蒙古铁骑。
南宋的经济相当发达,首都临安的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唐朝的长安。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海上航行用的罗盘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进行远洋航行,海上贸易尤为兴盛。除临安外,泉州和广州的外贸也十分繁荣。当时的中国已经可以跟东非和中东地区建立贸易联系。商业的繁荣,以及和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大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由于对外贸易的需求,各种冶金、制瓷、纺织等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出现以后,农民流离失所,很多人进入城市从事商业、手工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这是南宋扭转局面的历史性机遇。如果统治集团不是那么腐朽无能,完全可以利用海权来对抗蒙古帝国的陆权优势。但内政的腐败让他们不仅陆军打不过蒙古,竟然连海军也打不过蒙古,这还能有什么办法?
公元1279年,南宋海军和蒙古海军在广东江门附近的崖山海域展开决战。蒙古海军以少胜多,只用了一天就全歼南宋海军。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7岁的皇帝跳海,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