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霜积秋山万树红:秋日序曲(2)

霜积秋山万树红:秋日序曲(2)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作者名:三书本章字数:1735更新时间:2024-06-07 15:34:42

这句的“出”字很传神,使我联想到岭南山中的秋天,那里其实每年只有夏天,以及几次寒流客串式的冬天。但我看到山上有几棵树,不知什么树,远看像是桉树,高高瘦瘦的,每到十月,它们的叶子也会变红,从一片茂林青青中凸显出来。套用诗句就是“数树浅红出青青”,那几抹明丽的浅红,就是我在岭南的全部秋天。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最后两句中的“清入骨”甚好。诗人仍和春天作比,春色浮华叫人轻狂,实在不如秋日澄明气清入骨。爱秋天的人,都是老灵魂吧?

寂寞中得大自在

抛球乐

[唐]冯延巳

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岩楼上挂朱栊。

白云天远重重恨,黄叶烟深淅淅风。

仿佛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

这首词虽有“恨”的字眼,而且是“重重恨”,但是读起来却感觉很自在。秋山、万树红、朱栊、白云、黄叶,我仿佛坐在倚岩楼上,满目都是美丽的大自然。

我们先欣赏词中的色彩。红树的火红,朱栊的大红,白云的白,黄叶的黄,这些明亮、甘甜的颜色,晕染在秋日寂静的山野。很多古典诗之美,皆得力于诗人对色彩的直觉,我们读诗时可以多去留意。例如李白的“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天然图画,素手、青条、红妆、白日,真能叫人尝到鲜的滋味。再如此词作者冯延巳的“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自有简约朴素之美。

词中人在楼上眺望,感秋而念远,重重阻隔,离人在云天之外。如此一念,白云之白便使人有点伤心了。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中写道:“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云白山青在这里也叫人伤心,云越是白,山越是青,长安就越是遥远得如同隔世。

黄叶烟深弥漫着惆怅,秋风淅淅,仿佛边地的《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最后的问句,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同样,将诗境推出去,扩大到天下,另外又有地籁天籁的叹者其谁之思。整首词空间感辽阔,从眼前到天外,从视觉到听觉,最后在风声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深味之下,词人的心情底色是凄凉的,但写出来的词却很明艳。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我是哀愁的,物是不是也该写得暗淡呢?以鲜明之笔,写暗淡之心,二者不但不冲突,反而借对比而更显有力。在《驼庵诗话》中,顾随先生说:“平常人写凄凉多用暗淡颜色,不用鲜明颜色。能用鲜明的调子去写暗淡的情绪是以天地之心为心。——只有天地能以鲜明的调子写暗淡情绪,如秋色红黄。以天地之心为心,自然小我扩大,自然能以鲜明色彩写凄凉。”这段话与此词可互为注脚。

冯延巳的《抛球乐》是一组词,共六首,春秋各三首。整组词的美感都是以明艳写哀愁,酒阑人散,清水盘桓;他一边写哀愁,一边在欣赏自己的哀愁。词中心情虽寂寞却不苦涩,因为文笔之美,所以我们体验到的反而是一种大自在。

夏虫不可以语于秋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在《庄子·秋水》中,北海若对河伯如是说,意即众生受到空间、时间和认知的限制,他们的经验是非常有限的。

在此无意鄙视夏虫,不过想开个脑洞:如果对于夏虫来说,秋天并不存在,那么我们所知道的秋天,会不会是从人类的感知而产生的?是先有秋天,还是先有人类对秋天的感知?

你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当然是先有秋天,没有秋天怎么去感知?其实从来就没有“当然”这回事,一切都来自我们累积的意识和信念。举个例子,比如一日三餐,这似乎天经地义,但古代人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两餐。习惯了三餐的人,如果少吃一顿,就会感觉饥饿或营养不够。这些都是由意念产生的感受,进而被众人强化为现实,现实反过来又继续固化信念。如果我说,人本来不用吃饭,你一定会觉得天方夜谭,即使有人真的可以做到。当然,如果你以享受美食为乐,那是你的选择而已。

回到文章开始的悲秋。秋天是一个现象,无所谓好坏,悲喜只是人为的感受。秋风萧瑟,万物凋零,萧瑟、凋零这些词已传递出我们的感受。人类眼中的秋天和蜜蜂眼中的秋天,那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大胆推测,我们认为的世界,不过是集体和个人意识的共同投射,在没有投射之前,根本就空无一物,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正如废名寄卞之琳的诗曰:“我想写一首诗犹如日,犹如月犹如午阴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

为什么说“没有两片叶子”?我一直没读懂,不懂但觉得很美,这首诗因此更加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