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霜积秋山万树红:秋日序曲(1)

霜积秋山万树红:秋日序曲(1)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作者名:三书本章字数:1736更新时间:2024-06-07 15:34:42

我说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乃窥见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

我想写一首诗,

犹如日,犹如月,

犹如午阴,

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废名《寄之琳》

悲秋是一种“病”?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可追溯到造字之初。我们来看“愁”这个字,秋心为愁,或曰秋天有一颗哀愁的心。凡是与人的感觉、感情有关的字,大都在“心”部,比如“怒”和“恕”。什么是“怒”?这个汉字明白告诉你,“怒”就是“奴心”,即心被奴役而不能自主。什么是“恕”?同样如字所示,“恕”就是“如心”,我心如你心,如心之本然。

秋天的心就是愁。问题来了:秋天有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很长的哲学论文,因为它涉及什么是心、什么又是秋天。一个问题总是带出更多的问题,我们对此不作铺陈,简单而言,只要想想:是谁定义了秋天,谁造出了“秋”这个字?是人类,具体应该说是体验过这个季节的人类。秋天并非绝对的存在,不同纬度,秋天是不一样的,有些地区根本没有我们所说的“秋天”。可见,秋天只是一部分人约定俗成的定义,秋心为愁,此心当然就是他们在秋天的心。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文学从《诗经》起,人与自然就表现出血肉相连的关系,风光节候,草木虫鱼,似乎无不与人同命运共呼吸,后来谓之“天人合一”。故当秋风萧瑟,木叶飘零,鸟去兽隐,岁之将终,敏感的人们心生悲凉,感伤年华易逝,哀叹美人迟暮。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黄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宋玉的《九辩》,奠定了古代文学中“悲秋”的基调,乃至悲秋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反应模式。

然而,秋天一定令人悲伤吗?可能在秋风苦雨的日子,或某个天寒日短的薄暮,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难过,但翌日天晴,秋高气爽,顿时又会逸兴高歌。坦白说,我最爱的就是秋天。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这句宣言诗,使他的两首《秋词》,在自古一片悲秋声中,听起来有点振聋发聩。是啊,秋日也可胜过春朝。杜牧的《山行》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满山红叶黄叶,比二月春花还要缤纷绚烂。

秋色更有一种明净淡远,令人心旷神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鹤冲霄,诗情随之飞扬,这是刘禹锡诗中的意象。在城市里很难见到鹤,但秋色无所不在:街头静静的阳光,一株艳红的葡萄藤,水边洁白的荻花,空气中草木的芳香如果能放空身心,全然感受这些秋色,你就是活在当下,诗不诗情的都不必去想它。

读诗就是醒着做梦

秋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文字可以释放能量,我们读诗的重点不在理解意思,而在接受文字传递的能量,这些能量会在我们身上引发感受,尤其是潜意识中的感受。有时一首与你所在情境无关的诗,会莫名地触动并陪伴你,这是读诗的个中乐趣。别说一首诗,哪怕一个词,对我们也有这样的作用,比如“山”,当你读出“山”,你已在某种程度上与山发生了能量的感应。

依照此法,我们来读第一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有没有发现,你会随着每个字,在头脑中自动生成画面,就像在播放电影。山明,水净,这是两个画面或者合成为一个画面,读诗的深度和效果取决于我们对画面的感受。你生成的只是一幅山水画呢,还是山水如在目前,你身在那片明净的秋光里?感受当然越清晰越真实就越好。

这样说其实不太准确,感受就是感受,没有虚实之分。感受都是虚假的,也都是真实的。读诗可比醒着做梦,读诗比做梦更美妙的是,你可以选择你所在的场景,山明水净,你想在那里待多久都可以。

读到“夜来霜”三字,感觉天立刻黑下来,而且袭来凛凛的寒意,地面上结出了白霜。再读一遍“山明水净夜来霜”,除了光线和温度的变化,你有没觉得天地澄澈?当我反复读这句时,会感觉身心在被净化。

再看“数树深红出浅黄”,这个画面很容易显现,不过如果我们能专注于深红和浅黄,甚至用通感去倾听和品尝,那自然会更好。若问诗人:你这句想表达什么呀?他应该会说就是表达“数树深红出浅黄”。诗人不会与读者“直接”沟通,他们会写出事物的样子,通过这些事物,让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这样我们的感受才能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