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橙黄橘绿(1)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作者名:三书本章字数:1763更新时间:2024-06-07 15:34:37
就从橘子开始,从张九龄的《感遇》开始。
让我们看看橘子对古典诗人意味着什么,橘如何从南方的普通果树,变成了君子人格的隐喻。橘子能不能只是橘子?
作为现代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橘子的记忆和感受。我们不妨重新与橘子对话,与古典诗歌对话,看看橘子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橘子,童年的奢侈品
感遇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读一首诗,在寻求理解或别人的讲解之前,最好先与一个个词素面相逢。作为事物本身而非隐喻或象征的词,将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这些联想不论与诗有关还是无关,不论合理还是荒诞,都可能成为“芝麻开门”的咒语,而这也正是读诗的私人乐趣所在。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这首《感遇》,先不管“橘”在诗中隐喻什么,一读到“江南有丹橘”,我就想到童年。我出生在北方平原上的一个村庄。每年秋天,各样瓜果下来,村里每天都能听到叫卖声,有卖苹果的、卖梨的、卖柿子的……但从来没有卖橘子的。
橘子只在县城才有,我们极少去县城,去了也买不起。买不起,但可以看。医院门口的水果摊上,总是整整齐齐地垒一堆橘子。圆圆的、明亮的橘子,小太阳似的耀人眼目。旁边的苹果、梨之类,土生土长,实在太平凡。
那时,吃橘子是病人和老人的特权,还得家里有钱。小孩拾到一片橘皮已很幸运,拿在手里闻着,能香一整天。偶尔分到一两瓣,含进嘴里也舍不得咽。村里的商店有橘子罐头,摆在高高的货架上,月牙儿似的橘瓣,一弯弯,睡在糖水中做梦。
橘子只能长在四川,和我们隔着很多山。雨过天晴的下午,在河滩能看见那些山。它们看着很近,又很远,像一道屏障浮在天边。后来从书上得知那是秦岭,橘子到了山北就不再是橘子。
橘的隐喻:士不遇
橘子只能长在南方,两千多年前这已是常识。《周礼·冬官》曰:“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此一记载应是最早论及橘子的文献。古代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橘子长在北边就成了“枳”,文献很客观地认为这是地气使然。
但是到了屈原的《橘颂》,橘子则成了“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把橘子的自然选择,人为地上升为一种品格,即“受命不迁”。本来是橘子无法适应北方寒凉的气候,只能生长在温润的秦淮线以南,屈原却在诗中将其赞美为坚贞不屈。此为橘之隐喻的滥觞。
自《橘颂》之后,橘作为君子人格的象征渐成共识。张九龄《感遇》的前四句,即是对《周礼》记载和屈原颂诗的回应。“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他以反问加强语气,说丹橘经冬犹绿不在“地气暖”,而在于有“岁寒心”。孔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象征能够经受住严峻考验的君子人格,因为松柏在北方的严冬也不会凋零,比之于橘是否恰当暂且不论。
毕竟醉翁之意不在酒,张九龄说的并不是橘子,他暗示的是像橘子那样品行孤高的士子,很可能根本就是他的自我哀叹。此诗作于九龄被罢免宰相而贬荆州期间,荆州盛产橘,屈原是秭归人,引用《橘颂》也是因地制宜。
诗题为《感遇》,即感士不遇。“士不遇”是古代文人普遍书写的一个主题,由屈原《橘颂》发端,宋玉《九辩》定型,而后乃成范式,一脉沿袭。橘子挂果成熟稍晚,当秋风袅袅、草木零落,橘树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确乎分外俊逸动人。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此二句直接点明“士不遇”主题,“嘉客”典出《诗经·白驹》:“所谓伊人,于焉嘉客。”未申明的诗意,可从此中补出,即呼唤如皎皎白驹而在空谷逍遥的贤人,在上者理应礼贤下士,然而“奈何阻重深”。“阻重深”隐喻在野贤士与朝廷之间,有着比秦岭更不可逾越的重重阻隔,无可奈何。
接下来两句想要自我宽慰,究竟无从宽慰。“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治乱,运也;穷达,命也。天下之治乱与贤士之穷达,即天意与个人际遇的无常。治乱穷达循环往复,令诗人深感悲观而迷茫。
心里终归不平:“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世人只知桃李之美,如《韩诗外传》所说的“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食”,难道橘树不比桃李更佳吗?
这是诗人向世界发出的质问,世界呢?世界以冷酷的现实作为回答。
诗僧皎然的橘树歌
唐代诗人咏橘者甚多,例如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柳宗元、李峤、齐己、皮日休等,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咏过不同的橘子。我们来听听诗僧皎然在洞庭山另一位法师的院子里看到的橘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