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红豆与相思:给朋友的情诗(1)

红豆与相思:给朋友的情诗(1)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作者名:三书本章字数:1797更新时间:2024-06-07 15:34:21

每年从农历二月开始,北方农村各地庙会渐多,二月二、二月初六、三月三、三月十六、四月十八……古已有之的庙会,源于星象及佛道信仰,后演变为春季物资交易会。开春后,农事渐兴,庙门内外,村巷左右,沿路设摊,迤逦铺开。自村外始,有卖树苗的,卖猪娃、羊娃的,卖锄头、铲子、镰刀的,卖篓筐、畚箕的,到了村口有卖麻花、卖甘蔗的,进村有卖布、卖衣裳、卖耍货的,等等,至庙门口的打谷场上,则是各样吃货摊子,香气缭绕,烟火升腾。此时春暖,绿树莺啼,桃柳明媚,四方乡民络绎而至,熙来攘往,如沸如撼,日暮方散。

开春采山来买斧

长安遇冯著

[唐]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这首诗的情景和气息,总是再现我对庙会的回忆。从二月到四月,很多村都有庙会,日子相互错开,所以整个春天都有得逛。若去别村上会,便早早地吃过饭,喂好鸡喂好猪,换上干净衣裳,全家笑逐言开地出门。但凡本村或邻村有庙会,若不逢周末,学校就放假一天,老师们也都去上会。

麦田已起了深,陌上尽是上会的人。“上会!”从后面过来骑车人,不及答话,彼已自说自笑去远。对面走来的乡邻,或掮着树苗,或拎着锄头,彼此遇见,就问问价钱,谈几句闲天。

《长安遇冯著》中所写,虽然发生在千年前的长安,但冯著春来买斧,他和诗人的相遇交谈,与如今村人去庙会却有几分神似。时间仿佛在云游,千年如一日,一日即千年。

即便在今天,我们读这首诗,所有字句依然新鲜。长安遇冯著,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事。冯著被春雨打湿的衣衫,如果你伸手去摸,或许还是湿的。

韦应物是京兆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早年横行乡里,以门荫入仕,少年时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应物失职流落,从此浪子回头,一改往日骄纵,立志读书,清心寡欲,终日扫地焚香,安然坐卧。后复起外任,间回长安故园闲居或短暂任官,遇冯著当在此期间。

冯著早年隐居家乡,后来客游长安,颇擅文名,但谋仕不成,后应征赴幕去了广州。十年之后,冯著再游长安,依旧仕途无着,空有一身疲倦。“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两句诗,十个字,却说了千言万语。

应物称冯著为“客”,寄予着他对朋友流离人生的同情。从东方来,那是广州的方向,也是冯著隐居的地方,长安作为当时的“世界中心”,冯著始终是个边缘的客人。

“东方”也是春的方向,所以“客从东方来”,给人以春天的想象。这个句式本身也很有古意之美,与汉乐府常见的“客从远方来”一样,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如同千里之外吹来的风。

如果说第一句比较遥远抽象,那么“衣上灞陵雨”,立刻就变得切近具体。冯著不一定住在灞陵,但既然从东边来到长安,途中必然会经过灞陵。东边有那么多地方,为什么偏偏写灞陵?对词语和意象的选择,正是诗人创造力的体现。

灞陵,即《史记·项羽本纪》中“沛公军霸上”的“霸上”,后因汉文帝葬于此,而改名“灞陵”。虽然确有这个地方,但诗句中的“灞陵”并非实指,原因也很简单,若仅仅指一个地理上的所在,灞陵下雨,长安和东边很多地方也在下雨,何必非要说灞陵呢。自汉代起,灞陵山就是长安附近的隐逸胜地,东汉梁鸿、卖药的韩康都曾隐居于此。

以隐逸的眼光,再来看“衣上灞陵雨”这句很具体的诗,又别具一层意味。在长安遇见时,冯著身上的衣衫也许是湿的,也许淋过雨但已经干了,总之肯定下过一场雨。但诗不必如实报告,诗是对现实的重构,以呈现出更多隐秘的现实。“衣上灞陵雨”,不仅有春雨的湿润,还折射出冯著在诗人眼中的隐士形象。

三、四句的问答朴实无华,但仍需要好好回味。“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按字面理解亦好,与“灞陵雨”亦相照应。然而如此,冯著就是个本色的山民了。若细究“采山”是做什么,“买斧”也就有了别的意思。“煮海为盐,采山铸钱”,左思《吴都赋》中,采山是为了铸铜钱。而“买斧”典出《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结合典故中的这些意思,“采山因买斧”便不是真的买斧以斫木,而是暗指冯著的处境坎坷。

我们可以照字面读,也可以结合典故来读。我个人更偏爱朴素的春雨和斧头,而不去管那些典故。对此,想必诗人也不会反对,他在写诗时一定知道自己使用的词,在上下文中有多种可能性,而这不正是诗的魔力所在吗?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花儿默默地开,新燕稚嫩地飞,眼前又是一个春天。春天永远是年轻的,人却在年年衰老,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