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蟋蟀:我们都是哑孩子(1)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作者名:三书本章字数:1693更新时间:2024-06-07 15:34:17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在一滴水中,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我不是要用它来说话,我要把它做个指环,让我的缄默,
戴在他纤小的指头上。
在一滴水中,
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
蟋蟀入我床下
促织
[唐]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我们都听过蟋蟀的叫声,或在野,或在宇,或在户。随着蟋蟀鸣声渐近,夏天便渐远,秋意则渐浓了。当蟋蟀入我床下,夜间寒气更将一片肃杀。
蟋蟀也叫蛐蛐,在古代又叫促织,另有很多名称,比如吟蛩、寒蛩、斗蛩、趣织等。古时俚语曰:“促织鸣,懒妇惊。”听见蟋蟀叫,懒妇才惊觉天已凉,要加紧织布备冬衣了。
上面这首《促织》,写于公元759年秋天,当时杜甫携家眷避难,客居秦州。据说,在甘肃天水一带,蟋蟀还有一个俗名,叫“黑羊”,不知何故,也许形似吧。
蟋蟀鸣声该怎样描写?杜甫在诗中这样说:“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不愧是诗中圣手,五言四句,刻画细入毫发,精准微妙,比我们听到的还要真切。
“促织甚微细”,此一“微细”,既指促织之为物,亦言蟋蟀之鸣声。促织不过是天地间之微物,其鸣声也微细,而那哀音却能深深触动人。草根间露寒霜冷,蟋蟀鸣声断续不畅,故曰“草根吟不稳”。“不稳”一词,传递出诗人的心疼,我们读这句诗,也能感觉到蟋蟀的楚楚可怜。
“床下夜相亲”,似乎两个孤单无助的人,寒夜漫漫,相偎取暖。并不是身体相偎,蟋蟀与诗人,一个在床下,一个在床上,是心与心相依。诗人聆听蟋蟀的时候,蟋蟀也在聆听诗人的聆听。
怎么知道?只要用心听过,你就会知道。几年前我住在山里,很原生态,宿舍开门见山,每天都有不速之客:蜜蜂、蝴蝶、蜻蜓、七星瓢虫,还有各种不知名的惊艳生灵,也有蟋蟀。秋天的傍晚,阳台洗衣机背后唧唧几声,夜深人静,鸣声又从床底下传来,异常清晰,几乎看得见。屏息潜听,也不算潜听,蟋蟀觉察到我在听时,会突然停下,我们之间便有瞬间的静止,瞬间的合一。于是我移开注意力,假装睡去,它又开始细细地叫。很快,我们之间变得默契,仿佛我在以它的鸣声寂静,而它在用我的寂静发声。
与蟋蟀“夜相亲”,对于闲居的我,是生之乐趣,对于逃难的杜甫,则是生之伤心。“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战乱以来,流离失所,久客天涯,虽一介人身,朝不保夕,与蟋蟀何异!不仅诗人,他的老妻亦难稳睡,夜半醒来,二人垂泪相对。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结句洒然而叹,世间乐器如丝管者,虽亦哀切激昂,然终不如促织的天籁更为真切动人。风萧萧兮秋意深,无告、无望的诗人,也只得与促织相亲了。
此诗咏物还是写情?这个问题不必回答,咏物和写情,对于杜甫,从来都是一回事。
夜坐听秋虫
禁中闻蛩
[唐]白居易
悄悄禁门闭,夜深无月明。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
秋夜凉寂,虫鸣唧唧,此时独坐听之,能不若有所思?白居易缘此写过许多诗。
《禁中闻蛩》,诗题点明地点是在禁中,即禁卫森严的皇家宫苑。地点的特殊对于我们感受这首诗很重要,绝非诗人可有可无的交代。
“悄悄禁门闭”,禁门当然威严,在夜色笼罩下,是沉寂的,默然无声,似乎夜色抹去了人为的边界,但一个“闭”字,又暗中倍感沉重,禁门并没有消失。
夜深无寐,此时若有明月,诗人的心情或可飞扬,然而“无月明”,禁中一片死寂。西窗独坐,唯有凄凉。
最后一句,不知乐天本人如何,深井般沉闷之际,我感觉被新蛩声忽然点亮。视觉暗淡隐匿后,“满耳新蛩声”,让听觉骤然苏醒,就像夜间黑暗的球场突然开灯,璨若白昼。
乐天还有一首《秋虫》:“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秋虫就是秋夜鸣声凄切的昆虫,蟋蟀、络纬、蚂蚱均在其列。它们在暗窗下、深草里,切切喓喓,如泣如祷。“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思妇感秋,闻秋虫而心起彷徨,雨夜多愁,切切偏入愁人耳。
另有《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据说白居易当时在渭北的一个村子,村外野田里种了大片的荞麦。霜草苍苍,秋虫切切,村里人家皆闭门高卧,行人断绝,意颇凄恻。诗人睡不着,遂独出门前看野田。前三句平铺直叙,点亮感觉的,也是最后一句“月明荞麦花如雪”。美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