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纳凉特辑:晚风、繁星和鬼故事(2)

纳凉特辑:晚风、繁星和鬼故事(2)

书名: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作者名:三书本章字数:2034更新时间:2024-06-07 15:34:14

据此,词本五代时蜀主孟昶所作,苏轼七岁时听眉州老尼说起,然而四十年后他只记得前两句,其余乃自己寻味补作。而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在《词综》卷二评孟昶《玉楼春》词时,称苏子瞻《洞仙歌》本隐括此词,并说苏词未免反有点金之憾。

下面便是孟昶的《玉楼春》,也有称为诗的,题曰《避暑摩诃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在此无意考辨,但举以示,不论原作在谁,总之,我们有这首《洞仙歌》。词中的良夜,属于蜀主和花蕊夫人,属于苏轼,也属于读者。

让我们像明月那般,透过绣帘,一窥花蕊夫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真有这样的美人吗?《庄子·逍遥游》中的姑射仙子,是神话,是寓言,而词中这位花蕊夫人,乃是孟昶的妃子。此二句乃蜀主所作,在他眼里,她就是冰清玉洁的仙子吧。再说,谁曾在诗中见过一个流汗的美人?诗词中的美人无不脱尽烟火气。

“水殿风来暗香满”,自此以下是苏轼的遐想,摩诃池纳凉,宫殿在水上,吹过水殿的风都是香的。美人岂能无香?“暗香满”,有美人的香,居室的香,也有夜晚的香,更多的香,来自文字激发的想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风将绣帘掀开一道缝,明月透了进来。“一点”妙绝,为明月点睛,“窥”字传其神情。其实与风月无关,全不过是诗人借明月在看。

所见若何?“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美人还没睡,若已入睡,那就是睡美人了。此时美人斜靠在枕上,钗横鬓乱,好不慵懒,好不耐看。

要知道,水殿、风月、慵懒这些美,以及下片的出户纳凉,都是诗人对美的创造。“起来携素手”,诗词中美人皆素手,如“纤纤出素手”“素手青条上”。“携素手”,多么温存。《诗经》中表达恩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写夫妇燕乐,也只“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才是骨子里的高贵。

二人携手步于庭户,万籁俱寂,“时见疏星渡河汉”。在这个敞开的时刻,幸福触手可及。天空像神秘的花园,他们走进去,星光闪烁,河汉无声。夜如何其?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金波”指月光,“玉绳”是北斗第五星玉衡北边两星,“玉绳低转”,时为夜深或近黎明。算算什么时候暑尽秋来,这一屈指,“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才盼秋天,又悲徂年,奈何!

夏夜,走在乡间小路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所写的夏夜,词中的“黄沙道”,虽可确指为江西上饶黄沙岭的一段乡道,然而不妨碍我们将其对应到自己的经验,更可以想象加以扩充。何处无夏夜,何处无乡道呢?

设想此刻是夜晚,你正走在乡间小路上,四野寂静,有没有感觉古老大地,仍像一个陌生的居所?天宇空旷,明月孤悬,黑夜仍是一个传说,比我们知道的要深邃得多。

月光划过,镜子似的,惊飞了树上的乌鹊,留下斜枝晃动不已。“明月别枝惊鹊”,一读这句,就会想起王维的“月出惊山鸟”,还有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这些似曾相识的诗句,正好贴合辛弃疾此时此境。就诗歌语言的连续性而言,没有一个诗人是孤立的,诗歌语言正是被其语言中最好的诗定义的。

“清风半夜鸣蝉”,“清风”“半夜”“鸣蝉”,时间和事物,被我们同时感受到,不仅是说半夜的蝉鸣。风吹在身上,半夜凉寂,与烈日下的嘶鸣不同,这时的蝉鸣变得清幽。

让人倍感亲切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浅近直白,味之颇有深意。试问:谁在说丰年?有人说是乡民。大半夜的,路上哪来的乡民?也许有纳凉的人吧。还有人说是蛙声,“蛙声一片”,好像在争说丰年,且称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之来源。此说貌似有理,然以理读诗,岂不把诗读死了?当我们问“谁在说丰年”,此非问也,实为不知,不知之知也。蛙声可以说丰年,但不一定,诗人并不想指明。说丰年的,也可以是在路上乘凉的乡民,还可以是诗人和他的同伴,更可以是稻花香。稻花香本身不就在说丰年吗?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很可爱,家常言语,散淡道来。汉语诗的量词和数字很有趣,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曰条曰个,曰两三曰七八。疏星寥落天外,微雨似无山前,走着走着,仿佛走进了另一个时空。

仿佛可以一直走下去,走下去……旧时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按正常的逻辑,最后两句应是“路转溪桥社林边,旧时茅店忽见”,但诗人把词序颠倒过来,先说“旧时茅店”,再说“路转溪桥”。当代阿根廷大诗人博尔赫斯谈诗歌语言的创造之美时,曾举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句为例:“在一个孤零零的夜晚,两个人走在幽黑之间。”如果是平庸的诗句,很可能就写成“在一个幽黑的夜晚,两个人孤零零地走着”,显而易见,挪动词的位置,就可以重新创造诗的意境。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也是通过变换词的位置,而使表达更有力、更准确。此前行在途中,极目天外,倾耳山前,恍惚之际,忘路之远近,不意旧时茅店忽现眼前,这才惊讶路转溪桥,已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