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一章 今朝跃马中原者,当日嘎仙洞里人——北魏前期(3)

第一章 今朝跃马中原者,当日嘎仙洞里人——北魏前期(3)

书名: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作者名:叶言都本章字数:2670更新时间:2024-06-07 15:25:58

南安王拓跋余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子。北魏第四任皇帝,在位仅8个月,无所作为。

452年,中常侍宗爱弑太武帝,假传皇太后命令,迎立拓跋余继位。宗爱掌握大权,渐与拓跋余发生矛盾,于是宗爱杀拓跋余。

宦官宗爱竟然可以如此为所欲为,连杀二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魏政权仍然未能将中央集权高度制度化,人治的色彩浓厚,这一切都有待将来。

文成帝拓跋浚

文成帝拓跋浚是太武帝之孙,父为太武帝之太子拓跋晃,早卒。宗爱杀死拓跋余之后朝政大乱,一群大臣诛杀宗爱,拥立已故太子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为帝,是为文成帝。文成帝才智平庸,又因被大臣拥立,处处受牵制,在位14年,并无多大作为,而他的皇后冯氏,精明干练,后来以太后身份掌握北魏大政25年,建树甚多。

献文帝拓跋弘

献文帝拓跋弘是文成帝拓跋浚长子,12岁即位,史书说他“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可见颇有抱负,然而政权掌握在冯太后手中,他郁郁不得志,母子关系紧张。拓跋弘对强势的名义上的嫡母冯太后无可如何,时间久了,产生了干脆让位的念头。471年,拓跋弘宣布传位于年仅5岁的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拓跋弘退位后内心显然依旧无法平静,476年以太上皇身份诛杀冯太后的情夫李奕。这种报复兼赌气的行为真正触怒了太后,应该也使太后感觉到未来可能的危险,于是敢作敢为的冯太后当机立断,对名义上的儿子下毒,拓跋弘遂被嫡母兼养母毒死,年仅23岁。

献文帝的太子拓跋宏就是赫赫有名的孝文帝,我们将在下一章探访。孝文帝能成为一代名君,对北魏、北朝甚至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与他的祖母冯太皇太后有关,故在此先介绍这位北魏这25年间的实际统治者。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或称文明太后、冯太后

这位当时北魏实际的女性统治者娘家姓冯,长乐信都汉人,出身北燕国王室。436年北魏灭北燕,但对北燕的王室并未赶尽杀绝,反而任用了许多这个汉人世家大族的成员做官,故拓跋氏与冯氏的关系可称融洽,双方合作愉快,也不断通婚,冯太后的姑母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文成帝即位后,实际上高了一辈的冯氏成为他的嫔妃,封为贵人,时年14岁,后由贵人升至皇后。

文成帝的妃子李贵人生了皇子拓跋弘,却在拓跋弘被立为太子时,依“母死子贵”制度死去,太子拓跋弘则由无子的冯皇后代为抚养。465年,文成帝死,太子献文帝拓跋弘继位,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469年,献文帝之子拓跋宏被立为太子,其母李夫人照例处死,拓跋宏也由冯太后抚养。471年,献文帝退位,拓跋宏登基为孝文帝,冯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476年,献文帝因处死冯太后的情夫被冯太后毒死,北魏仍由她掌权,直到她490年死去为止,总计主导北魏25年。

465年文成帝死后,本由丞相太原王乙浑执政,但他骄纵不法,屡次矫诏擅权,于是冯太后在466年发动政变,杀乙浑,取得大权,自行摄政。冯太后在摄政期间推行“三长法”“均田法”“班禄法”等制度,革除旧日陋习与弊端,抑制贵族圈地,努力将北魏这个以游牧为主的帝国改造成农业帝国。这些政策在她死后由孙子孝武帝继续执行,并发扬光大,主导了此后的北魏与北朝,其影响力扩及中国以后的各朝代,例如计口授田的小型自耕农经济体系,甚至直到今日余风犹存,1949年以后在中国台湾地区推行成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即属此类。

北魏前期的胡汉关系

“后发优势”是北魏建国后能够发展壮大的第一个原因,多少来自幸运。除此之外,北魏能够站稳脚跟,打下中国的半壁江山,又与拓跋氏当政者对汉族的态度有关。毕竟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对多数,经济与文化力量最强,对进入中原的胡族而言,当时可谓“得汉人者得天下”,而北魏的统治者显然明白这个道理,并努力实行。

十六国时期,五胡君主对于汉文化多半采取友善的态度,在国家制度上学习汉人,也大量任用汉人作为谋士;但也有少数君主敌视汉人,压迫汉人。对汉人而言,武力既不如胡人,则投奔可以容纳并尊重自己的胡人政权,就成为乱世避祸与迂回发展的道路。早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几个倾心汉化的胡人政权因为国内政治稳定,君主尊重汉人,就成为中原士庶的避难场所。拓跋氏在建立代国时就有这种经验,卷土重来建立北魏后,仍然采取此一策略。

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世家大族兴盛的时代,拓跋氏既然志在逐鹿中原,就一直实行与中原世族合作的政策,成效显著。北魏开国之君道武帝拓跋珪对登门求见的汉人世族皆亲自接见,量才录用;太武帝拓跋焘也曾亲发明诏,礼请各地著名世族入仕北魏。另一方面,北方汉人世家大族面对外来的鲜卑统治者,为保持家族势力与地位,势必也要跟这个北魏统治集团合作,何况拓跋家族对汉人礼贤下士,于是双方伸出友谊之手,水到渠成,合作愉快。这样的合作关系主要以两种方式表现:一为双方通婚,二为汉人出仕。

北魏皇室与汉人大族的通婚

北魏后宫的女性来自多方,各族皆有,汉族女子入宫者颇多,故北魏许多皇帝为汉女所生,有汉人血统,如明元帝杜皇后生太武帝、文成帝李贵人生献文帝、献文帝李夫人生孝文帝等。这样几代下来,其实北魏后期皇帝的鲜卑血统并不浓厚。北朝的建立者、北魏第三任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为第二任皇帝明元帝拓跋嗣与杜贵嫔所生。杜贵嫔是汉人,死后追封皇后,籍贯魏郡邺城,故太武帝拓跋焘有一半汉人血统。第五任文成帝拓跋浚有史料可考的两位妻妾都是汉人,冯皇后籍贯长乐信都,李贵人籍贯梁国蒙县,生第六任献文帝拓跋弘,故献文帝拓跋弘只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献文帝与李夫人生的儿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孝文帝拓跋宏,李夫人是汉人,籍贯中山安喜,所以这位大力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实际上只有八分之一鲜卑血统。

北方汉人大族中,原为北燕国君主的河北长乐郡信都县世族冯氏,因为地缘关系与其政治地位,更成为与拓跋氏几代通婚的汉人家族,其关系如下:

第一代通婚:太武帝拓跋焘—左昭仪冯氏。

第三代通婚:文成帝拓跋浚—文明皇后冯氏;文成帝之妹博陵公主—冯熙。

第四代通婚:献文帝拓跋弘之女乐安公主—司徒冯诞。

第五代通婚:孝文帝拓跋宏—第一任冯皇后;孝文帝拓跋宏—左昭仪、第二任冯皇后。

北魏公主也常出嫁到汉人家族。除上述的两位公主嫁入冯家之外,为时更早的有太武帝拓跋焘之女南安公主嫁给阳平公杜超,杜超之妹即明元帝杜皇后。

由此看来,拓跋氏与冯氏、杜氏等汉人家族经过几代通婚,已经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二位一体关系,这正是北方民族融合现象的代表。

这些婚姻关系也充满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对辈分并不讲求。就拓跋氏与冯氏而言,这种现象应该是由拓跋皇室主导,而冯氏等汉族世家也没有反对。有名的例子如孝文帝的两位冯皇后,实际上在两个家族的关系中都比他大一辈;又如杜超本是明元帝妻兄、太武帝舅父,竟被外甥皇帝招为驸马,娶了自己的甥外孙女,可称极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