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 秦王僭帝齐湣伐宋,息黥补劓因应伪帝(2)
书名:相忘于江湖:庄子与战国时代作者名:张远山本章字数:2732更新时间:2024-06-05 16:14:40
韩釐王不顾韩辰、韩珉反对,立刻响应李兑发起的合纵伐秦。罢免亲秦的韩辰,让敌秦的公叔复相。韩珉惧诛,离韩奔楚。
燕昭王听命苏秦,为了取悦齐湣王,不顾王后嬴氏反对,立刻响应李兑发起的合纵伐秦。命张魁领兵二万,自备粮食,南下至齐,助齐伐宋。
李兑为了确保得到定陶,也命董叔率领赵、魏联军,助齐伐宋。
齐湣王听从苏秦,弃用孟尝君重用的匡章、司马穰苴,任命苏秦门客冷向为伐宋主将,率领齐、燕联军伐宋。
秦昭王既怒于齐湣王取消称帝,导致自己称帝引起公愤,又怒于齐湣王征伐与秦结盟的宋国,更怒于李兑策动伐秦、助齐伐宋,遂命起贾离魏使赵,斥责李兑背叛赵武灵王结秦连宋之策,命其停止助齐伐宋。
李兑已受齐、魏预封,不予理睬。
秦昭王大怒,立刻伐赵,攻取了梗阳。
李兑大怒,加紧筹备合纵伐秦。
魏冉献策秦昭王:“大王应该奖赏参加西帝大典的二周使者,以便今后山东诸侯之臣争相事秦。西周国对秦称臣未久,可予实赏。东周国对秦称臣已久,可予虚赏。”
秦昭王听从其言,把梗阳封给参加西帝大典的西周国公子姬佼。把赵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的封地平原,预封给参加西帝大典的东周国公子姬启。
宋国边吏急报:“齐国大军压境,宋民人心惶恐!”
宋康王不信:“寡人知道天下反对秦昭王称帝,所以拒绝参加西帝大典,齐湣王为何伐宋?”
左右都说:“宋国如此强大,齐国如此弱小,齐湣王怎敢伐宋?边吏必为齐国奸细,乱我民心。”
宋康王怒杀报信者,另派二探三探。回报如前,又予诛杀。再派四探。
第四个探者出宫,遇到哥哥。
哥哥问:“国有大难,你去哪里?”
探者说:“大王派人打探齐军消息。三个探者禀报齐军来伐,都被诛杀。我若实报,也必被诛。我若谎报,齐军一到仍将被诛。”
哥哥说:“实报死得快,谎报死得慢。”
探者于是回报:“根本没有齐军,国人毫不恐慌!”
宋康王大喜,重赏探者。
齐军旋即攻宋,宋康王大惊,派人追究探者。
探者及其哥哥,早已举家出逃。
宋康王急命曹商使秦求救。
苏秦献策齐湣王:“大王不妨派人使秦,以宋地预封秦昭王之弟泾阳君,让秦昭王不救宋国。”
齐湣王听从其言,派遣苏秦门客宋郭使秦。
秦昭王痛恨齐湣王、苏秦,拒绝宋郭之请。
曹商至秦求救。
秦昭王说:“宋康王不赴西帝大典,寡人为何救宋?何况奉阳君正在策动诸侯合纵伐秦,寡人如今自顾不暇!”
曹商返宋复命。
宋康王大怒:“你鼓动寡人与秦国结盟,与诸侯为敌,一再保证诸侯畏秦,不敢伐宋。如今诸侯伐宋,你为何请不来秦国救兵?”
立刻诛杀曹商,转命臧孙子使楚求救。
臧孙子至楚求救。
楚顷襄王大喜:“寡人不会忘记宋康王助楚伐薛,帮助寡人报了孟尝君破楚之仇,立刻发兵救宋!”
臧孙子返宋途中,忧心如焚。
御者问:“楚王答应救宋,先生为何发愁?”
臧孙子说:“救弱宋,敌强齐,楚王应该大忧,不该大喜。楚王只说大王曾经助楚伐薛,不提大王曾经助齐伐楚攻取淮北,轻易许诺相救,必是虚言相欺,希望宋、齐恶战,两败俱伤。”
齐军攻取了宋国五城,楚国救兵不至。
宋康王只好再命臧孙子使齐,割地求和。
臧孙子至齐,晋见齐湣王:“宋康王愿意割让淮北,请求大王退兵!楚军即将救宋,大王若不退兵,那么伐宋师疲以后,再与强楚交战,必定不利!”
齐湣王不听。
苏秦说:“楚顷襄王即位十三年,因为畏惧秦伐,一直臣事秦国。大王不如暂停伐宋,既可避免与楚交战,又可避免楚国更加亲秦敌齐。”
齐湣王听从其言,命令冷向暂停伐宋,改命赵信接收淮北。
齐伐宋第一年,以宋割淮北告终。
十二月,秦昭王为使诸侯失去伐秦理由,在僭称“西帝”两个月之后,被迫撤销僭号。同时把秦侵魏地温邑、轵邑、高平还给魏国,把秦侵赵地王公、符逾还给赵国。
庄子八十二岁,改定第七篇《应帝王》。齐湣王第一次伐宋。
蔺且问:“齐湣王为何伐宋?”
庄子说:“我五岁之时,魏惠王曾经伐宋。此后七十多年,诸侯再未伐宋。然而宋康王奉行否术,逞强称王,凭借与秦、赵结盟,不断投机取巧,征伐魏、楚、齐,拓地三百里。诸侯尽管畏惧秦、赵而不敢伐宋,但都敌视宋国。宋康王原先动兵境外,宋军虽有伤亡,宋民却未遭屠戮。秦昭王在孟尝君破秦之后,迅速卷土东来,于是得意忘形,僭窃帝号,激怒了天下诸侯。如今宋国成了唯一与秦结盟之国,所以大难临头。曹商唆使宋康王与暴秦结盟,与中原为敌,暂得一时富贵,最终害己害人,祸及宋民。”
蔺且问:“帝是天神之号,人王不可僭窃,秦昭王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庄子说:“众多称王诸侯,都想代周为王。秦昭王为了名正言顺威服诸王,于是僭窃帝号。自古人君称帝,都在死后。五帝生前均不称帝,全都称后。所以后人所撰《尚书·尧典》,记录禹对舜言,使用生称,称之为后;仅在客观叙述时,撰者才对尧舜使用死称,称之为帝。殷商五帝教认为,人王死后成神,可以称帝,所以商王生前称王,死后称帝。西周一神教认为,人王死后成鬼,不可称帝,所以周王生前称王,死后称谥。此即《周书·吕刑》所言‘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不盖’,意为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天帝之号不可降格用于人王。西周一神教通行天下七百多年,所以诸侯无不反对人王僭用帝号。何况秦昭王生前僭窃帝号,不仅违背西周一神教,而且违背商代五帝教。商王死后,已从祭祀者变成被祭者,称帝仅是有限悖道。秦王生前,尚未从祭祀者变成被祭者,称帝乃是终极悖道。”
蔺且说:“难怪秦昭王称帝失败。”
庄子说:“这次尽管失败,以后未必失败。一旦秦国一统天下,称帝就会成功,伪帝僭主就会君临天下。不过秦昭王僭窃帝号,倒是启发我改定了《应帝王》。”
蔺且问:“夫子早已草定七篇,为何今年秦昭王僭窃帝号,有助于改定《应帝王》?”
庄子说:“《应帝王》篇名,原本意为‘顺应天帝的王德之人’,如今又增加了第二个寓意‘因应僭窃帝号的俗王’。否王僭窃帝号,乃是终极否术,彻底违背泰道,故曰:‘有虞氏不如泰氏。’神巫季咸,隐喻僭窃帝号的俗王僭主。至人壶子,隐喻顺应天帝的王德之人。壶子四应季咸,隐喻王德之人因应俗王僭主的四境。”
蔺且问:“篇末所言浑沌凿窍,又寓何意?”
庄子说:“中央之帝,隐喻天道真帝。南海之帝、北海之帝,隐喻僭窃帝号的僭主伪帝。人王僭代天帝,伪道遮蔽真道,伪德黥劓真德,真帝、真道、真德即被凿破浑沌而死。天下人必将不知真帝而膜拜伪帝,不知真道而盲从伪道,丧失真德而竞趋伪德,不再以德为循,自适其适,而是适人之适,役人之役。假人必将遍布庙堂,真人只能隐于江湖。”
蔺且问:“真人不能阻止浑沌之死,不能阻止伪道立于庙堂,仅仅隐于江湖,有何价值?”
庄子说:“真人隐于江湖,旨在秘传日渐式微的真道,避免真道在伪道猖獗之世彻底失传。天道永恒循环,无往不复,否极泰来。庙堂伪道的小年必将终结,江湖真道的大年必将来临。”
蔺且大受鼓舞,喃喃念诵《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