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一)
书名:十字路口的明朝作者名:赵现海本章字数:2487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5
神童的传说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如果从儒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生理想来看,王阳明已经在各个方面做得堪称极致了。而这份完美,源于他一直对社会主流保持疏离和批判的态度,从而拥有自己独立而清醒的判断。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中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因曾苦读于龙泉山,人称龙山先生,官至礼部左侍郎。王华不仅为人耿直,在担任经筵讲官时,讽喻宦官干政,而且诗文隽永,有多部著作。
王阳明是王华的长子。据说王阳明出生之时便与众不同。同时代的大儒,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好友黄绾,在王阳明死后,分别为他撰写年谱和行状,其中都记载了在王阳明出生之时,祖母梦见神人穿着绯色玉带,在云中一边演奏乐曲,一边将一位男孩儿送给她,醒来之后,便听到了王阳明的初啼之声。王阳明的祖父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为王阳明取名为“云”。不过与出生时的神奇相比,王阳明的发育很迟缓,直到4岁还不会说话,家人非常着急。据钱德洪撰写的年谱记载,一位道人看到了王阳明,叹惜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原来“云”这个名字道破了天机,作为惩罚,上天不让王阳明讲话。王阳明的祖父知道后,将王阳明的名字改为“守仁”,果然王阳明便开始讲话了。王阳明一讲话便不同凡响,把祖父平日所读之书背诵了出来,原来他虽不能讲话,却十分聪慧,过耳不忘。关于幼年王阳明的种种传说,应源于王阳明不仅建立了不世之功,而且开创了“王学”学派,在世人尤其是王门弟子那里,更是宛如神一般的存在,因此被演绎出各种神奇故事。
不寻常的少年
少年时期,王阳明便表现出与一般士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他对当时士人热衷的科举考试保持一定的疏离态度。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为此读书人不惜十年寒窗苦读。但科举制度行之既久,逐渐呈现出僵化的弊端。明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由朱熹编订的四书是必考科目,而五经只需要选择一经。在这种制度规定下,明朝士人往往选择一经之后,便不再理会其他四经,每日背诵四书一经,不断演练科举范文,也就是“时文”,却对系统阅读、了解儒家知识体系不感兴趣,更遑论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了。明朝由此出现士人热衷科举,却不甚读书,甚至很少读书的矛盾现象。对儒家思想体系了解的缺失,使许多士人没有自身独特见解,只是在朱熹思想体系中寻章摘句,亦步亦趋。部分有见识的士人,不愿思想受到束缚,通过阅读儒家原典,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却往往由于与朱熹的经典思想相左,反而不容易在科举考试中成功。在这种时代风气下,不仅儒家学说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科举考试也逐渐失去本意,许多优秀士人不能通过考试被选拔,甚至有主动放弃科举者。
少年时期,王阳明便问塾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塾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表示反对,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明确表达了他将求学问道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既然将通晓儒家学说作为志向和追求,王阳明便不将所学局限于程朱理学,在尝试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之法而未领悟道之精髓后,王阳明开始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
事实上,这一时期王阳明想要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儒家学说,还包括文学辞章、骑射兵法。文学辞章虽然是唐朝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但自宋朝以来,科举考试内容就演变为儒家义理,诗词歌赋成为士人在茶余饭后抒发闲情逸致的个人情趣,所受到的关注度大为下降。不过王氏家族作为书香门第,仍然对文学辞章很重视,王阳明也在这一家学环境之下,自幼便在这一方面表现出十分杰出的资质和能力,出口成章,更是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许多回忆王阳明的记述,都记载王阳明“喜任侠”,即热衷于骑射阵仗。王阳明这一爱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明朝在中期以后,逐渐进入多事之秋,不仅蒙古不断发动对明朝的进攻,内部农民起义也时常发生。面对日趋动荡的社会局面,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战争和武备。少年王阳明也察觉到了这种时势变化,于是经常与小伙伴一起演练两军作战。其实在这个年纪,每个男孩儿心中都有一个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梦想,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只是王阳明借助家中藏书丰富的优势,得以遍读兵书,“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军事素养。另外,王阳明的射术也很厉害,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武宗派遣平叛的京军将军许泰、监军太监张忠觉得王阳明抢了自己的功劳,就让王阳明在演武场上射箭,目的是让他出丑,结果王阳明一发中的,甚至围观的京军都叫起好来。
初登仕途
可见,与同时代的士人相比,王阳明并未完全按照社会的轨辙前行,而是与社会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维持了自己思想的独立。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第一次会试中名落孙山。不过与有些就此愤而放弃科举的落榜士人不同,王阳明对于科举是采取疏离而非离弃的态度。王阳明凭借自己的聪慧,在27岁时便考中进士,先是在工部观政实习,次年观政期满后,改任刑部,被授予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来又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与其他士人科举考中之后便追名逐利的态度不同,王阳明对仕途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虽然获得了科考成功,但王阳明仍对程朱理学心存疑惑。王阳明一时难以从儒家内部寻找解决、超越之道,于是转而向另外两大思想体系——道家、佛教,寻求思想滋养。王阳明曾在迎亲途中,跑到道观与道士通宵畅谈,而忘记了娶妻之事;甚至他还一度萌发出辞官出世之念,在会稽山阳明洞修炼导引之术。但作为深受儒家影响的世家子弟,王阳明最终在世俗人伦观念的牵绊之下,仍决定留在红尘之中。
虽然决定入世济民,但王阳明并未完全认同现实的政治规则,而是从儒家士大夫立场出发,保持对权势的批判意识。弘治十八年,明孝宗去世,年轻的明武宗继位,重用与他一起玩耍的宦官。朝中文官掀起巨大的反对声浪,大量朝臣被武宗罢官免职。在这一政治事件中,也出现了王阳明的身影,他为拯救同僚上疏弹劾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几乎死去,而后被贬官到贵州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县)做驿丞。对于王阳明的弹劾,刘瑾一直怀恨在心,派人沿途追杀,王阳明将衣帽投入江中伪装自杀,才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