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吕碧城拒绝秋瑾为哪般?(1)

吕碧城拒绝秋瑾为哪般?(1)

书名: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作者名:解玺璋本章字数:1549更新时间:2024-06-05 16:04:57

吕碧城与秋瑾虽然同为争取女性解放的先驱,但她们所选择的道路却是完全不同的。

秋瑾在求女性解放的过程中,

把个人完全交付给民族解放的事业,

而吕碧城则更强调,

女性个人的自由解放先于国家、民族和家庭。

吕碧城与秋瑾同为清末特立独行的女性代表,都是叛逆传统,追求女性解放的先驱。秋瑾生于1875年,吕碧城生于1883年,中间相差八岁。她们一个是浙江山阴人,生在福建厦门,一个是安徽旌德人,生在山西太原,差不多就是“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谁道1904年初夏的一天,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而倏忽又分开了。这两个人的人生道路,在这个点上遭遇之后,马上又各奔东西了。其中的奥妙耐人寻味。若干年后,吕碧城曾忆及此事:

都中来访者甚众,秋瑾其一焉。据云彼亦号碧城,都人士见予著作谓出彼手,彼故来津探访。相见之下,竟慨然取消其号,因予名已大著,故让避也。犹忆其名刺为红笺“秋闺瑾”三字,馆役某高举而报曰:“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盖其时秋作男装而仍拥髻,长身玉立,双眸炯然,风度已异庸流。主人款留之,与予同榻寝。次晨,予睡眼朦胧,睹之大惊,因先瞥见其官式皂靴之双足,认为男子也。彼方就床头庋小奁敷粉于鼻。嗟乎!当时讵料同寝者,他日竟喋血饮刃于市耶!彼密劝同渡扶桑,为革命运动,予持世界主义,同情于政体改革,而无满汉之见。交谈结果,彼独进行,予任文字之役。彼在东所办《女报》,其发刊词即予署名之作。后因此几同遇难,竟获幸免者,殆成仁入史亦有天数存焉。

这里也许有必要介绍一下吕碧城的情况。她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吕凤岐为清光绪三年进士,做过国史馆协修及山西学政,家中藏书甚丰。母亲严士瑜亦能诗文,这是吕碧城很小就能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客观条件之一。吕凤岐生有四女二男,二男均早殇。四个女孩儿中,吕碧城排行老三。不幸的是,吕凤岐在吕碧城12岁那年突然中风猝死,终使这个家庭“无后”的隐忧演化成现实的悲剧。族人为争继嗣,霸占家产,竟将其母女幽禁,并以“灭门”相威胁。为此,自幼定亲的汪姓人家亦强行解除婚约。为了保全膝下孤女免遭毒手,母亲不得已只能将家产放弃,带着几个女儿远走皖东来安的娘家就食,一家人才算躲过此劫。多年后,吕碧城仍以“众叛亲离,骨肉齮龁,伦常惨变”来描述当时所发生的那一幕人间惨剧。

当时,吕碧城的舅父严凤笙在天津塘沽办理盐政,任盐运使。不久,吕碧城即“奉母命往依之”。在舅父家里有六七年,她过得还算平静,虽有寄人篱下之憾,但毕竟受到了“较优之教育”,她自己也很努力,发愤为学,刻苦读书。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这种表面的平静就被一枚“石子”击破了。她曾讲到那天的情形:“塘沽距津甚近,某日舅署中秘书方君之夫人赴津,予约与同往探访女学。濒行,被舅氏骂阻,予忿甚,决与脱离。”这似乎是说,吕碧城不满意家塾这种读书方式,想到天津探访一下有没有入女学读书的可能,却遭到舅父的竭力反对并阻止她出行,还骂了她。

她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舅父这种蛮横无理的做法。而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一系列磨难,也造就了她独立不羁的性格。也许是基于一时的愤慨,也许是长期寄人篱下投射在心里的阴影,吕碧城在忍无可忍之际,选择了反抗。于是,第二天,她便不辞而别,登上火车,逃离了舅父家。在火车上,她遇到一位好心人—佛照楼主妇,把她带到了天津。此时的她,“不惟无旅费,即行李亦无之。年幼气盛,铤而走险”。到了天津,才知先于她到达天津的方夫人,住在大公报馆,就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的愤懑和窘况。不想这封信被大公报的总理英敛之看到了,她的才华很为英氏所赏识,乃亲自邀她与方夫人同居,并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委任她做了大公报的编辑。据《英敛之先生日记》1904年5月8日记载:“晡,接得吕兰清女史一柬,予随至同升栈邀其去戏园,候有时,同赴园,予遂回馆。少秋来。晚请吕女史移住馆中,与方夫人同居,予宿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