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后记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738更新时间:2024-06-04 11:32:54

做着做着,好人就多了

从1998年起,我在任教的班上坚持开设电影鉴赏课,到今天,居然已经20多年了。

经常有老师问我:“你在课堂上给学生上电影课,你们学校难道不禁止吗?家长难道没有意见吗?”

我总会给他们讲一个真实的事情。

2011年,我带的学生已经上高三了。我的安排一般是高一上音乐鉴赏,高二上电影鉴赏,高三这些课就全部停了,一心准备高考。可是高三的上学期,我刚看了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这部电影对教育体制弊端的思考与揭露让我拍案,我想,无论如何也得让学生看这部电影。事实上,在高三课堂放电影不论是我还是同事都是没有先例的,因此事先我也有些惴惴。终于在一个晚自习,我们用了将近三个小时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电影课要求课间不休息,要上厕所的同学自己悄悄从后门出去,免得影响大家观影。但是那天电影结束后三分钟之内,教室里就几乎一个人不剩了——学生们都不舍得在影片放映过程中上厕所,所以一直憋着,直到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结束。

几天后,办公室就不断有老师问我:“听说你们班放了一部很好的电影,能不能拷贝给我,我也给学生放一下。”

我十分惊讶,原来惴惴的心也放下了:看来其他老师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一心只抓分数。于是在一个月之内,这部电影走遍了高三20多个教室,几乎每个班都从紧张的学习时间中抠出了宝贵的近三个小时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学生还给这件事起了个名字——“三傻旋风”。

2015年,我参加了山东卫视《我是先生》的节目录制。节目中,我也谈到了我在高中课堂20多年来开设电影鉴赏课的事。当时主持人是马未都先生、寇乃馨女士和不久前去世的著名主持人李咏,节目进行中,李咏也提出了同样的担忧:“你这样做,你们学校领导会支持吗?”

我告诉他,此时我们学校的校长和几位领导就在录制现场,他们用行动表明了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李咏即兴采访了校长,校长表示对我开设的几门课毫无保留地支持,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我经常会想起泰戈尔的两句诗:

有一天,我梦见我们都是不相识的。醒来时,才发现我们是相亲相爱的。

目前的教育体制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的谬论甚嚣尘上。但是面对这一切,我们是习以为常,最后为虎作伥,还是坚持本真、一如既往?我们有1000个理由随波逐流,但是也应该有1001个理由沉下心来,认真思考教育,思考自己的初心。

我经常听到有老师说,我做了有什么用?其他老师还是这样,学校还是这样,体制还是这样。我会告诉他们《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也许我们不算什么圣者,但是我们依然应该有所坚信,坚信教育的本原是为了学生生命的成全,坚信眼前的功利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坚信现实利益的一些损失相比于学生成长的美好是值得的,相信周围都是好人,只不过大家渐渐忘了初心,唤醒他们的唯一方法就是你坚持不懈地去做。

做着做着,好人就多了。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著名教育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几个细节。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影片男主角马修老师所在的学校可以说是所有“烂”学校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收容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最后都走上了与影片中烧掉学校的蒙东一样的结局。为了有效地管控这样的学生,学校被迫采取高压和强制的做法,以求得表面的宁静,这也是一般学校本能采取的管理方式。但是在表面的平静下涌动的却是学生反抗的暗流,影片开始时校工被学生弄伤就是表现之一。而学校的老师们也习惯了这种高压管控,逐渐丧失了教育的激情与爱,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校长的帮凶,同时在内心用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是学校的规定,学生只能这样管,如果我不这样就会被领导批评甚至扣工资……

这一切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这就是我们大多数学校里老师的常态,这样的老师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有专家将其称之为“职业倦怠”,我更愿意用汉娜·阿伦特的一个观点,这就是“平庸的恶”。

而马修先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他改变了学生,而在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些老师。影片中,被马修改变最明显的一个人物就是朗格勒瓦老师。

马修与朗格勒瓦的第一次会面是在教室外,经过校工的介绍,马修热情地伸出了手:“我叫克莱门特·马修。”

朗格勒瓦先生并没有伸出手,而是满怀戒备地看着这个陌生人:“你这个年纪就当学监?”

“我曾经当过老师。”

“那再好不过了。”

朗格勒瓦的脸色跟他的语言一样冰冷,转身离去,只剩下马修在走廊中凌乱。校工不好意思地打圆场:“他从不开玩笑。”

朗格勒瓦先生真的是这样古板无趣的一个人吗?

当马修的合唱队步入正轨,每天教室里都回响着孩子们美好的歌声的时候,朗格勒瓦先生却发生了惊人的改变。

一天,马修下课的时候,来上下一节课的朗格勒瓦先生走进教室,脸上带着狐疑的表情:“呃,但是,是你让这些孩子唱歌的吗?”

“是的,先生,你有什么意见吗?”

朗格勒瓦木刻般古板的脸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哦,不,恰恰相反,我喜欢音乐。我经常哼点小曲……”

接着,他竟然就在教室里哼唱起来:“幸福就在前方,你还等什么?快来,快来……”

当然,当他走上讲台,脸上又变得毫无表情:“代数课本,第27页。”

我恰恰以为影片对朗格勒瓦老师的刻画是十分真实的。他代表的是无数对当下教育体制厌倦却又找不到出路的人。他们被体制折磨得身心憔悴,于是隐藏起了心中的美好与温柔,换上一副冰冷的面具,不仅对学生,对同事也是拒之于千里之外。但是他们内心却渴望改变,渴望找到真正美好的教育。马修先生用自己的坚持让朗格勒瓦看到了希望。上面这个桥段正是朗格勒瓦老师开始发生改变的反应。后来,朗格勒瓦竟然成了马修合唱团的伴奏,这看似是一个奇迹,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马修改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查贝尔。这个人原本被马修认为是校长的帮凶。每当学生出状况时,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一边嘴里念叨着校长的名言“行动,反应”,一边出手整治他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但是当学校煤款失窃,学生没法洗澡的时候,他竟然“偷”出了校长库存的木柴,烧水让学生洗澡。这让马修大感惊讶:“查贝尔令我吃惊,我以为他是哈森校长的帮凶,但事实上他很勇敢。而且,他认为音乐和体育是国家团结的关键要素。”

后面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查贝尔不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帮凶,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教育理念的人,正是这种教育理念让他有可能被马修唤醒,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教育良知。

但是,又有几个老师是没有教育良知的呢?

只不过,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下,一些老师逐渐淡忘了这份良知,也背离了自己初上讲台时的愿景,不自觉地成了某些不合理体制的“帮凶”。

马修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唤醒了这些老师的教育良知,让他们重新找回初心,重新审视教育。这样的改变,其意义比仅仅改变自己教室里的学生要重大得多。

所以,很多事情,只要你去做,坚持做,做着做着,好人就多了。

2019年3月26日星期二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