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一个梦:《梦》(1)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263更新时间:2024-06-04 11:32:50
我经常会做一些梦里自以为很清晰的梦,醒来的时候,总是力图回忆整个梦的历程,可是多半都以失败告终。于是,我总是怀疑人在清醒的时候叙述自己梦境的真实性。所以,在看到黑泽明的《梦》的时候,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隐喻体的诗歌,导演在用诗的形式对自己的人生做一次回顾,因为诗歌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与梦境相接的唯一通道。
《梦》是黑泽明的第28部作品。影片由黑泽明的8个梦组成,分别是:
1.太阳雨
2.桃园
3.暴风雪
4.隧道
5.乌鸦
6.红色富士山
7.鬼哭
8.水车村
被禁止的游戏——太阳雨
梗概:男孩在下太阳雨的时候不听妈妈的劝告,私自跑到森林里,看到了狐狸娶亲的场面,激起了狐狸的愤怒。男孩逃回家时,母亲拒绝他进入家门,并转交愤怒的狐狸带来的一把刀,要男孩找到狐狸,道歉,或者自杀谢罪。男孩按照指示到彩虹升起之处,去找狐狸。
童年总是伴随着无数的禁忌:晚上不能哭,否则大灰狼会来把娃娃叼走;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晚上月亮婆婆会下来割耳朵;不能用手比画蛇的长度,否则晚上蛇会爬到自己床上来……
成人世界的很多东西都对儿童贴着“禁止入内”的标签,而人性的本质就是,越是禁止的,越能激发起人的好奇心。
影片中,男孩被禁止观看的“狐狸娶亲”包含了禁忌最常见的三个要素:宗教、神秘和性。男孩不顾母亲的劝告,穿过密密的森林去偷看狐狸娶亲的行为,其实就是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公然反叛。这种反叛可以追溯到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的原罪时代。这个时代,其实就是人类的儿童时代。当智慧的秘密开始被揭开的时候,人类便走上了与神剥离,并逐渐对立的路。
禁忌的原因很多,但是本质都是出于保护,有的是对儿童的保护,母亲们不允许孩子偷看狐狸娶亲,可能更多还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有的是出于对成人的保护,法国电影《被禁止的游戏》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保护:儿童纯真的游戏在成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而成人的世界却充满了欺诈、虚伪和丑恶,成人则用禁止来保护这种欺诈、虚伪和丑恶。
禁忌一旦被打破,后果可能是严重的:《太阳雨》里的男孩收到了狐狸发出的通缉令,《被禁止的游戏》里面的小女孩宝莱特被背信弃义的成人送进了孤儿院。但是,童年就是不断与禁忌较量,力量消长的时代。这个梦的结尾,男孩在鲜花遍地的平原上行走,雨后,山间出现了彩虹。也许,狐狸就在彩虹升起的地方,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黑泽明用这七彩的光为这个梦抹上了明亮的影子——也许,有的人,在禁忌中沦陷了,但是更多的人,必寻到那弯彩虹。
仅以生命的名义——桃园
梗概:五个女孩在家里过女孩节,一个女孩的弟弟却始终看到有六个女孩,而其他人都看不见。男孩跟着第六个穿粉衣的女孩来到山下。一群桃树之神出现,斥责男孩的家人砍光了所有的桃树;同时也对桃树被砍时,男孩流泪阻止的行为表示赞赏。桃树之神起舞,使被砍光的桃园又变成开满桃花的果园。男孩发现粉衣女孩就在林中,待到他上前寻找时,桃园只剩下了砍伐后的残桩,女孩站立的地方,一株弱小的粉色桃树孤零零地立在山坡上。
初看这个梦,很容易将主题简单地理解为环保。一位桃树之神说男孩在家人砍树的时候哭泣是因为喜欢桃子,男孩哭着说:“桃子可以用钱买,但是要上哪里去买一片开满桃花的果园呢?我喜欢桃子,我更喜欢这片开满鲜花的果园,但是它们都消失了,所以我才哭泣。”正是这段话打动了桃树之神,于是他们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将一片繁花盛开的桃林展现在男孩眼前。
环保似乎是个很时尚的话题,但是事实上也是一个伪命题。环保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有“节制”地掠夺大自然,其实质仍然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其姿态仍然是进攻性的。
“桃园”的主题绝不仅限于此。影片一开始,男孩就执着地追问:“你们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人在哪里呢?”姐姐斥责他是发烧,但是执拗的男孩却能看到那个孤独的粉衣女孩安静地站在房间的角落。
还有一个人,其寓意实际上是还有一个生命。在人类的视野里,连动物经常都不被当成一个生命,不能说话不能动的植物就更不被当成生命来看待了。桃树之神说我们把桃树拟人化了,这其实是一个无奈的变通,因为只有这样,人类似乎才能感觉到,原来桃花盛开的桃园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山人海,而只剩下残桩的桃园也是一种尸横遍野。人类跟大自然最正常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人类应该对生命保持一份永远的敬畏,这份敬畏源于对自然的尊重,生命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管他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是一棵树,一棵草,一朵花。
影片末尾,当桃花满枝的桃林出现在男孩眼前时,响起了管风琴神圣而沉静的吟唱,这使我想起了史怀哲,那个拥有三个博士学位,却抛弃了似锦前程,到非洲为黑人治病的圣人。每天,当他繁重的工作结束的时候,他大概就是这样在油灯下弹巴赫的吧。我想起了他那不朽的名言: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有何意义?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没有功利化的伦理,没有实用主义的理智节制,有一个维度,自然而永恒地高居在这一切之上,这就是生命,以生命的名义,仅以生命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