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的树林分出很多条路:《罗拉快跑》(2)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911更新时间:2024-06-04 11:32:46
观影指南——影片的几个关键词
存盘取档和平行空间
很多评论都异口同声地说,《罗拉快跑》最新奇之处在于它的结构。有人说这是史上第一部电子游戏电影,因为它的结构采用了游戏存盘取档的方式,这也是我给学生介绍的。但是仔细思考之下,我又觉得似乎不完全是这样。
在罗拉前两次失败之后,我们似乎看到她面对自己的失败很不甘心,于是想要“重来一次”,于是电话再次坠落,一头红发的罗拉再次奔跑,直到最后成功,皆大欢喜。但是我们却不难发现里面的不合逻辑之处:罗拉第一次向父亲求助就遭到了拒绝,而且被告知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按照常理,如果她再有一次机会,她不可能再去向父亲求助了。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在一次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取档再来,往往会修正上次犯的错误,甚至将以前的流程推倒重来。但是影片的安排却不是这样的,罗拉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奔跑中似乎完全没有关于第一次失败的记忆,还是一门心思去找父亲寻求帮助,这怎么会和游戏时的存盘取档一样呢?
其实,导演想告诉我们的只是罗拉奔跑的几种可能。这些可能并没有先后之分,如果罗拉真实存在的话,我们甚至也不知道她最后选择的是哪种可能,我有学生将这种安排称为“平行空间”,其实这样的叫法更符合导演的原意。只是由于我们观影时仍然要遵循时间的线性规则,所以三种可能无法用平行的方式展示,于是只好用线性呈现。从这个角度说,很多评论所说的这部电影的结构是存盘取档式结构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读。
混沌理论和蝴蝶效应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1963年在一篇论文中说:“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有诗意的蝴蝶来比喻,通常这样阐述:“一只南美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而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就是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一些动态系统中,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如果这个差异越来越大,那么这个差距就会形成很大的破坏力。
纵观《罗拉快跑》全片,可以说是对混沌理论和蝴蝶效应的极好阐释。罗拉的奔跑就是一个动态系统,而她三次奔跑的微小不同,特别是初始阶段的微小不同,不仅造成了罗拉与男友最后的结果的巨大不同,甚至造成了罗拉在路上遇到的人之后命运的巨大不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罗拉奔跑的初始条件的变化几乎是不值一提的:仅仅是一条狗而已。而正是这条狗改变了罗拉奔跑之初的条件,因而对后面的系统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似乎是可以用逻辑解释的,比如第一次罗拉的闯入让父亲的情人还没来得及说“即使这孩子不是你的”这句话,这让她父亲坚定了要与情人结婚的决心。可是第二次罗拉慢了几秒,于是她发现的是父亲在办公室与情人激烈争吵,父亲也声称决不离婚。再如罗拉第一次奔跑,梅耶先生撞到了黑社会成员的车头,而第二次因为受伤慢了一点,梅耶先生撞的则是车尾。但是除了这些,其他大部分的结果都是无法用逻辑说明的,比如推婴儿车妇女的三次变化,办公室女职员的命运变化等。这正好诠释了混沌理论的观点:初始条件的变化造成的结果的变化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更是不可控的,当然也就很难用逻辑来解释。或者说,在人类理解的逻辑之上,还有我们不知道的逻辑在支配着每个人的命运?
混沌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复杂的系统往往建立在最简单的规则之上,而非复杂的规则之上。科学家们这样阐释这一理论:就如迁徙的鸟群,每只鸟都按照简单的规则飞翔,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迁徙的鸟群就非常复杂了。在本片中,罗拉的奔跑及其对所有人产生的影响可视作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建立的简单规则就是罗拉的奔跑。
奔跑是一种最原始的行为,也是动态的最好隐喻,影片的导演更是用一头红发强化了这个系统的动态属性。奔跑是罗拉男友面临的困境的果,但又是之后所有事件的因。而根据混沌理论,动态系统是很难完全自我复制的,即使面临相同的外部条件,也很难做到这次跟上次完全一致。所以,罗拉三次奔跑的不同并不是她的主动选择,而是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她的失败或者成功,也不是因为她做错了什么或者做对了什么,仅仅是因为动态无法复制,于是产生的结果也完全不同。这让那些把本片当励志片看的观众多多少少有些失望,但是真实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梅耶先生,在三次奔跑中的遭遇可谓是华盖运当头,更适用于他的恐怕不是混沌理论,而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的主要观点就是:如果一件事情可能有糟糕的结果,那么就一定会得到这个结果。比如奶油蛋糕掉在地毯上,奶油一面朝下的概率与地毯的价格成正比。梅耶先生那一天似乎注定要撞上那三个黑社会成员的车似的:第一次撞在车头,第二次撞在车尾,第三次终于没撞上,正当大家为他舒了口气时,最终还是撞上了,而且将梅耶先生撞成重伤。似乎冥冥之中他的命运早有安排,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沮丧。导演后来安排罗拉坐上了救护车,握住了梅耶的手,让他从死亡线上神奇地挣脱出来,也许是为了安慰善良的观众吧。
颠覆
作为一部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电影,本片的颠覆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结构上的突破,这在前文已有介绍,不再赘述;之后是大量现代元素的引入,如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动漫等;而更引人注意的恐怕是影片角色设置上的颠覆。
影片中的罗拉与男友曼尼的定位与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定位完全掉了个个儿。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英雄救美的模式之后,我们发现在这部电影中,男性的曼尼只是一个街头小混混,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而在内在品质方面,他的表现跟英雄也根本靠不上边。出事之后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女友,抱怨女友的迟到导致自己铸下大错,之后又哭哭啼啼自怨自艾,完全没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到最后希望女友帮助,竟然像个碎嘴婆娘一样絮絮叨叨:“我早就知道你想不出什么办法,我早就说总有一天你也会无计可施,快点想办法吧,你不是总说爱情无所不能吗?那20分钟给我弄10万!”我相信很多观众此时都有将水杯砸到他脸上的冲动。在罗拉筹钱的20分钟里,他只待在那里无所事事,衰得连电话卡里都没钱了。他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去抢劫超市,也正是由于他的愚蠢决定,让罗拉送了命。而在第二次奔跑中,眼看一切胜利在望时,他居然会笨得让救护车撞死。第三次他之所以能够发现流浪汉并拿回钱,也是之前罗拉改变了小偷的行动路线,让他把车卖给了流浪汉,说到底,本质上还是罗拉的功劳。据说不少女性观众在看了本片之后都替罗拉不值,不过不知道她们是否知道,这个窝囊无能的男主角其实正是导演有意的设置,目的就是通过塑造这个窝囊男人的形象,颠覆传统的英雄救美模式。
而罗拉显然也不是美女,影片中她的打扮完全是中性化的,她的一头红发与其说代表她的性别,还不如说是代表了她的性格。她可以在电话中就迅速判断出男友做错事的原因所在,更能在瞬间决定解决策略,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付诸行动。影片中她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奔跑,一头火红的头发就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男友的所有缺点几乎都对应了她的优点:懦弱——坚强,犹豫——果断,无能——行动,灰心——坚持,糊涂——理智。他们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爱,也因为爱,罗拉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理智,与男友一起抢劫,绑架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