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船长,我的船长:《死亡诗社》(3)

船长,我的船长:《死亡诗社》(3)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650更新时间:2024-06-04 11:32:37

这样做教育,注定不会是疾风暴雨式的,而是缓慢而耐心的,不能苛求短时间的进步,只能期望长时间的改观。因为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如果我们将教育的眼光放大到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慢是值得的,而如果我们将教育放在整个人类与社会的进步上,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慢是必须的。

而尼尔自杀悲剧的原因,其父亲的野蛮干涉当然是主因,但是尼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责任的。在基丁老师的影响下,他个体生命的觉醒使他只注意到了自己的生命追求,而忽视了父亲和社会对自己的期许。由于性格原因,他不敢与父亲讨论,在这件事上他甚至没有对基丁老师坦白自己的想法,而只是自欺欺人地希望父亲侥幸不知道自己的欺骗行为。后来事情败露,父子的冲突达到了临界点,当父亲要他说出自己的感受时,他却退缩了,错失了最后一次协调与妥协的机会,而走上绝路。

尼尔的悲剧不仅对家庭和学校,对教师同样是一个提醒:教育永远是在世俗价值和生命意义之间走钢丝,教育者必须有充分的耐心,学会容忍、妥协与退让,并在这容忍、妥协与退让中寻找前行的路。这就注定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耐心与等待的艺术。

影片链接

《心灵捕手》

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的蓝勃教授一次给学生出了一道极难的题,出乎他预料的是,第二天这道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了。教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所为,结果问遍学生无人承认。为了找出这个神秘的高手,教授决定再出一道题,并密切关注解题人。谜底终于找到了,解答出难题的居然是学院年轻的清洁工威尔。但是天赋极佳的威尔却是个问题少年,成天就知道酗酒、打架。为了帮助威尔,教授决定请心理医生来给他治疗,谁知道智商极高的威尔却将心理医生弄得狼狈不堪,直到崩溃。无奈之下,教授请来自己大学时的好友尚恩。而尚恩与威尔接触之后才知道,这是自己有生以来面临的最大的职业挑战。

经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尚恩终于走进了威尔的心灵,使他消除了人际隔阂,找回了自我。而在帮助威尔的过程中,尚恩自己也从挑战中获得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学生笔下的《死亡诗社》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也是电影《死亡诗社》的开篇词。我喜欢这句子,也许是因为它告诫和提示自己不要忘记生命中最基本的东西:梦想、激情,乃至责任。

我们都如同生活在一个有枷锁的监狱里面,虽然踩着的是一样的东西,呼吸的是一样的空气,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如同生活在这里的机器人,活着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为了所谓的前程,而断送了自己的梦想。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扮演什么角色,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地追求。

(刘靖雯)

我们不去怀疑那锁住我们自由的空间里所充溢着的真爱。在一股强大力量的庇护下,我们奋然前行,无路可退。

电影中尼尔的结局让人尤为心疼。基丁说:“花开堪折直须折,韶光易逝难回退。我们都是凡人,终有一天生命会止息,然后死去,珍惜时日,孩子们,让生命超凡脱俗,让自己出类拔萃。”尼尔相信了,他的理想是如此耀眼,如此近在咫尺,他如此渴望成为一名演员。可是就在他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理想的大门时,另一只脚却被现实所牵绊。

他想用他的表演来打动父亲,没想到却失败了。他父亲始终认为只有读好书,将来才会有好的出路。我们不说是在电影中,即使是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父母也都有这样的想法。

尼尔的父亲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而那条路并不是尼尔想要的。尼尔明白父亲的用意,知道父亲对他的爱,只不过这一份爱对他来说太过沉重……

父母的爱太过沉重,在现实面前,他不能成为一个父母期望成为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我想到了我自己。小时候听话、顺从,父母为我指引的道路,我努力去行走。我始终记得,父母对我的告诫——将学习放在首位。我相信了。每一次成功的考试都成了我在他们面前炫耀的资本;而每次失败,他们的劝告、鼓励足够让我感到恐惧。他们相信我是在为了未来而努力学习,其实,我却是为了赢得他们一次次的赞美,逃离他们一次次失望的目光而努力。

他们是为了我着想,他们爱我,我知道。

我也爱他们,我想让他们知道。

也许,我们之间缺乏沟通。

也许,我应该跟他们谈谈……

(刘秋霞)

如果说《三个傻瓜》中的兰彻驾驶着一艘愚人船的话,那么《死亡诗社》里的基丁也驾驶着一艘愚人船,他说请叫我“Oh captain,my captain”。他确实就是船长,而船员,就是他的学生。对这个船长,他们从陌生到惊讶再到崇拜,不知是从撕书开始,还是从加入死亡诗社开始,或者更早,在他哼着《1812序曲》走进教室开始。当然基丁没有兰彻那么幸运,没有将船员带到彼岸,脱离专制的苦海。但是,基丁已经给了他们帆,在他走的时候,站起来的船员们就是在宣布,他们将扬帆起航!

(张苗)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托德踉踉跄跄地奔跑和让人揪心的哀号,我已经说不出什么了。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接受现实只有把自己捏碎。基丁是个失败的教育者,他只教会了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却没有教会他们区分理想与现实。影片一开头,当他吹着口哨走进肃静的教室时就显示出他与这所严肃的学校的格格不入,结局可想而知。

(王子阳)

礼堂里回荡着“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有人对此坚信不疑,有人却调侃“嘲弄、恐怖、颓废、排泄”;宿舍里学生们都熄灯就寝,山洞里却有一群学生击节而歌;教室里学生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听课、做笔记,操场上却有一群学生在《欢乐颂》的伴奏下踢足球;有人还在做背负父母、学校、社会期望的蜗牛,有人却在勇敢地追逐爱情、演员理想……有的人还在柏林墙那边,有的人却已经在墙上看着墙的另一边。

基丁便是那墙上的人之一。要想越过“柏林墙”,需要万分谨慎与隐秘,否则可能被边防射杀。基丁没有做到这一点,他被拽回了原地,并被教训了一顿。尽管他失败了,尽管他被学校辞退了,但他让所有的人从蜗牛壳中探出了眼睛——看清自己究竟在过谁的人生,他让有的人聆听到死亡的声音,让有的人伸出双手——并非攀爬,而是推倒“柏林墙”……他是一位船长,掌控着船的航向,载着一个班的海员们寻找新大陆,但他还只是个微不足道的船长,船也未经历过风雨,怎敌得过海上的大风大浪?当风雨骤至,他让海员们乘着救生艇赶快逃离,却留自己一人抱着风雨摧残后剩下的一块小木板向大陆游去。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找到新大陆,或是回到了出发点,或是早已被海浪吞噬,但我们知道那些海员们总会有一个人在未来继续探索,是基丁让“柏林墙”又多了一条裂缝。

(张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