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差生是怎样炼成的:《放牛班的春天》(1)

差生是怎样炼成的:《放牛班的春天》(1)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389更新时间:2024-06-04 11:32:33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清楚自己的“意志”,进入完整的“精神”之内,培养人的“爱心”。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给教育一点柔情

《放牛班的春天》是“另眼看教育”板块的第二部电影。我已经记不清这部电影我看过多少次了,每次看过之后,脑海中都会长久地回响着这首歌:

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

向他们伸出手

拉他们一把

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

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

童年的欢乐

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

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

(选自《放牛班的春天》主题曲《眺望你的路途》)

当听到这天籁般的童声时,如果内心还能保持冷漠而丝毫不涌动起一股柔情,这样的人心灵不知道已经沧桑到了什么地步。

而教育者心灵的沧桑应该是从教育的异化开始的。在这个星球,当工业化席卷全球时,教育的异化就开始了。学校的大规模建立和基础教育的普及无疑提高了社会成员整体的水平,可是也带来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教育成了社会经济的供货商,而且以尽可能大的规模日夜不停地“制造”买家需要的产品——“人”。流水线式的生产、千篇一律的要求、对老师和学生个性的压制在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都存在,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愈演愈烈。

1982年,平克·弗洛伊德拍摄了音乐电影《迷墙》,在电影中,弗洛伊德这样描绘了现代教育:一群孩子被送上一个巨大的传送带,一个接着一个被传入一个像巨兽一样的机器中,而从机器出口出来的,是一群高矮胖瘦完全一致,连五官都完全模糊的孩子。他们都直直地坐在课桌前,双手整齐地放在桌上,没有微笑,没有言语,没有区别,有的只是令人恐怖的统一。此刻,人已经不被当成人,而是流水线上的原料或者产品。工业化的技术生产指标此刻被叫作“校规”,铁面无情地耸立在那里,任何不合指标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遭到那台巨兽机器——教育的无情淘汰。

很少有人说出一个简单的真理: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工业要求的是整齐划一、规范、合格,农业要求的是播撒、培育和伴随;工业是对不合格者的抛弃,农业是对生命的呵护与关照,对未来的成全;工业面对的是一块块材料、毛坯,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给生命一点柔情,其实就是在扶助成长,扶助未来。可是我们似乎有太多的理由去吝啬这点柔情。

我一直很庆幸,刚刚当老师的时候,并没有听从老教师善意的劝告:“对学生,不能有好脸色,否则他们会爬到你的头上。”我也曾试着去做,可是却做不到,因为我觉得当我面对几十张笑脸的时候,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不给予回应。很多年后我明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谁要爬到谁头上的关系,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互相的体贴与关怀,沟通与成全。

我经常恶意地揣测,我们是不是经常把大人的虚伪与尔虞我诈堂而皇之地用到了教育上?我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潜在的敌人,拼了老命要与他们分个高下。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我们不惜采用任何手段,然后因为学生在高压之下的暂时屈从而沾沾自喜。我们在每一次的较量中都获得了胜利,不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正义,而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权力。而每一次的较量,都在教会学生忍受、屈服和伪装,于是,我们总是在教会了学生知识之前,成功地教会了他们这些,使他们成了和我们一样的人。这其实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也是社会最大的失败。

这一切,驱使我在给每一届的学生上电影课时,都会向他们推荐这部《放牛班的春天》。

电影放映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不想过多介绍剧情了,免得有剧透之嫌。我希望大家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从这部电影中,大家看出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

一个半小时很快过去了,在孩子们的掌声中,我打开了教室的灯:“刚才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从这部电影中大家觉得教育最需要什么?”

有的孩子回答是善良,有的回答是爱,有的回答是坚持,有的回答是理解。

“我想,大家的意见都是有道理的。我个人比较偏向其中的一种:爱。或者,我把这叫作柔情。”

有孩子点头表示赞同。

“我觉得,驱使马修老师做出这一切的动机,其实都是爱,对每周六守候在大门口等待父亲来接自己的佩皮诺的爱,对正处于叛逆期但是内心却是一片善良的莫昂治的爱,甚至还有对误入歧途最后走上不归路的蒙东的爱。因为有爱,他才能屡次违反校规,去关心这些孩子,陪伴这些孩子,以达成他们双方的生命的成全……”

学生讨论结束之后,下课了,我回到了办公室,上网就看到某幼儿园的虐童事件的报道,心情又沉重了起来。

教育这事,心肠太硬的人是不适合干的。

影片情节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治回乡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留下的日记,莫昂治回到了童年……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学监。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批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暇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莫昂治。莫昂治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循循善诱的马修把莫昂治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终于使学校的合唱团取得了成功,马修也得到了同事的支持与学生的爱戴。

但是,校长对马修的努力并不以为然,仍然坚持自己的一套。在他冤枉了一个叫蒙东的孩子并殴打他之后,蒙东怀恨在心,放火烧了校舍。火烧起来时,马修正好带孩子们出去郊游,躲过了一劫。气急败坏的校长竟然以马修违规带学生出校为由解雇了他,甚至禁止他临走之前与孩子们告别。

当马修黯然走到教学楼下的时候,从教室里传来了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窗口飞出许多纸飞机,每个上面都写着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恩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