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一个人的愚人船:《三个傻瓜》(3)

一个人的愚人船:《三个傻瓜》(3)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704更新时间:2024-06-04 11:32:31

查图尔明显是作为兰彻的对立面出现的,他对学习丝毫谈不上兴趣,他关心的只是好的分数能让自己找到好工作,挣大钱,娶漂亮老婆,买豪宅,购买兰博基尼。他甚至不关心自己学习的是什么,一切书上的东西,对他来说只要背下来就行了。为了得到好的分数,他吃药提高记忆力,打压比自己强的同学,对比自己差的同学冷嘲热讽、落井下石。每到考试之前,他往每个男生寝室门缝里塞黄色画报,让同学分心。毕业之后他得到了想要的成功,而这种成功更成了他一贯行径正确性的证明,于是,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市侩、阴险、卑鄙、无耻的小丑形象。这个形象与影片的另一个小丑,被兰彻讥讽为“标价签”的苏哈斯“交相辉映”,展示了商品社会下所谓“成功者”的猥琐与可悲,可恶与可怜。

有学者说,当今全球的教育已经“嵌入”了经济中,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已经成为检验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尺。龙应台更是提醒人们:政治权力不是唯一的压迫来源,资本也可能一样的压迫。教育成为资本的供货商,资本家则以财富为教育的成果做背书。古希腊式的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接受教育的传统已经不复存在,教育成了一笔赤裸裸的交易——以知识(更准确地说是文凭)来换取财富。学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能不能交换到文凭,并最终换得利益。因此兰彻在主任面前愤怒地指斥:这所学校不教工程,不关心新的发明,只关心分数、文凭、工作、到美国定居。

兰彻一次次驾着自己的愚人船抵抗教育的惊涛骇浪,而他的船没有被颠覆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热爱,对知识的热爱,对专业的热爱,这种爱使他能够自保,也能自救,甚至还能救助他的两个死党。最后,法罕听从他的劝告,离开了皇家工程学院,成了一名成绩斐然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莱俱也克服了恐惧,顺利毕业,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常识三:学习是为了知识,而不是为了文凭

影片开头,法罕假装生病逼得正在起飞的客机返航,莱俱急得连裤子都没穿就冲出家门,两个人的目的都是一个:想见到毕业之后就失去联系的死党兰彻。同样想见到兰彻的还有死对头查图尔,他想让兰彻看到自己现在是多么成功,以此来羞辱自己的死敌。当他们终于找到兰彻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个拥有同样的学位证和毕业照的兰彻竟然不是他们的同学,经过一番周折,才得知实情:陪伴他们大学四年的兰彻,其实只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孤儿仆人,因为从小喜欢学习,于是少爷干脆叫他顶替自己上学。老爷知道之后不但不制止,反而明示让仆人一直顶替少爷念大学,双方约定,毕业之后,仆人就不得再与任何人联系,以保住秘密。

在我们为国内一些所谓名导们讲故事的本领越来越拙劣低下而叹息时,不得不为印度导演故事构思的精巧而拍案叫绝。这个情节不仅解释了前面所有的疑团,更为影片的主旨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注脚。影片借法罕的口感慨道:

我们大多数人上大学就是为了一个学位。没有文凭就意味着没有好工作,没有漂亮的老婆,没有信用卡,没有社会地位。而这一切他都不在乎,他上大学是为了学习的乐趣。

兰彻的学位证书被挂在了少爷150英亩的豪华庄园的客厅墙上,连同毕业照,当然,照片上他的头像被替换成了少爷的。不仅如此,他还失去了与大学死党,甚至自己的恋人联系的权利,以致死党多年来不知道他是死是活,恋人因为没有他的消息,险些成为他人妇。他在大学每学期都是第一,毕业时是最优秀的学生,甚至连最初讨厌乃至憎恶他的“病毒”主任都对他改变了看法,将自己老师留下的,嘱咐送给最优秀学生的太空笔送给了他。而他,则安安静静到了一个遥远偏僻的山村,成了一名教师。

在查图尔眼里,兰彻彻头彻尾地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得到那张文凭,更没有用那张文凭成功交易,换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一切。他急于见到兰彻,只是为了让这个大学时成绩一直在自己之上的人看看自己现在的成功,顺便嘲笑对方的失败。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即便事实如他所想,他自己却早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对知识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以及一颗善良的心。在追逐高分的竞争里,他早已和文凭签订了一张契约,将这些宝贵的东西全部抵押了出去,当他终于得到文凭的时候,这些东西再也收不回来了。

他得到的是文凭,失去的是自由。关于兰彻的自由,也许片头那首歌做了最好的诠释:

他曾像翱翔的风筝

他曾像风一样自由

我们曾走着自选的道路

他开掘了自己的道路

跌倒了,爬起来,无忧无虑向前走我们时常为明天烦恼

他简单地为今日狂欢

把每一个瞬间都变成辉煌

在炽热的阳光下,他是一片树荫在无尽的沙漠中,他是一片绿洲在破碎的心灵中,他是一阵甘霖我们困在井底,恐惧着

他在大河嬉戏,毫无畏惧

像朵浮云,他孤独地飘荡……

知识是应该使人的灵魂得到自由的,如果不是这样,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常识四: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中赶上你

历经周折,在影片末尾,他们终于找到了兰彻。和大部分印度电影一样,导演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兰彻当然不是他的真名,他真名叫奉苏克·旺杜,他也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小学老师,还是一个享有400多项专利的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甚至是查图尔一心想巴结且与之签约的对象。成功者与失败者在这时戏剧性地调换了。

老实说,这是我对影片唯一不满意之处,导演高举反媚俗的大旗,想重新定义成功,但是最后还是让兰彻用查图尔的方式,也就是媚俗的方式获得成功。在我看来,成功的定义与外界的评价是无关的,它更关乎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灵魂诉求。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个体人生的幸福,因此,我们在肯定索罗斯和比尔·盖茨成功的同时,不能认为史怀哲和特蕾莎修女或者卢安克就是失败的。所以,即使兰彻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只要他通过学习认识了生活,热爱了生活,创造了生活,又怎么能说他是不成功的呢?而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正像影片中乔伊唱的一样:

做了一辈子别人就这么一次

让我做一次自己

再给我个机会,我要再次成长

可惜,人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乔伊的愚人船没能抵抗住风暴,最后还是倾覆了。

不过,影片借兰彻之口说出的这句话却点出了教育的真谛: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中降临于你。换句话说,纯正的教育是应该杜绝功利、顺从内心的。成功本身不应该是目的,它只是卓越的副产品。而在普遍功利、浮躁的社会中,成功的定义往往也是功利、浮躁的,那些真正的优秀者往往会被别人讥讽为傻子,就像兰彻一样,在湍急的教育的狂涛中,惊险地驾驶着自己的愚人船,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生命的真谛。

影片的结尾处,阳光下,雪山旁,明澈的湖水上空,一架遥控飞机正在翱翔。我想,这应该就是兰彻的那艘愚人船,那艘经历了无数狂风暴雨,终于幸存下来的愚人船。此刻,它已经飞了起来,成了一只鸟,一只鹰,一个独立、个性与自由的图腾。这时的傻瓜已经不止兰彻一个,至少是三个,或许,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多的傻瓜和他们的愚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