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世界,想象无禁区:《毕加索的奇异旅程》(1)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456更新时间:2024-06-04 11:32:26
幽默是这样一种艺术:艺术家依照自己的人格、特殊方式,乃至深刻方式来把自己表现出来。——黑格尔《美学》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每次的电影鉴赏,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给孩子们进行点拨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通常我都是在电影播放之前给孩子们做简单的介绍,但是过于简单,孩子们对电影了解不够,还不如不进行介绍;太完备了又有预先剧透之嫌,又影响孩子们对电影的独立理解和体会。
所以“艺术惊鸿”系列的第二部影片《毕加索的奇异旅程》,我便不打算预先进行过多的介绍,而只是很简单地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铺垫:
“给名人拍传记片其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名人太有名了,关于他们的生平很多人都了若指掌,导演稍有差池,便会遭到诟病,甚至还有因此惹上官司的。不过,今天我们要看的一部传记片可能不会有这样的麻烦,因为这部片子公然宣称:‘本片95都是虚构的。’”
孩子们发出一阵惊讶的“哦”声。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鉴赏一下这部95都是虚构的名人传记片——《毕加索的奇异旅程》吧。”
灯光全关,音乐响起,屏幕上打出一排字幕:
艺术就是揭示现实的谎言。——毕加索
电影开始。
一周过去了,孩子们的影评收上来。我批改了,结果跟我预料的差不多,很多孩子感觉看不懂。我想,这正是时候给他们讲一下基本的电影鉴赏常识了。
周一的自习课上,我问孩子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鉴赏了5部电影,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5部电影中,大家感觉最真实的是哪一部呢?”大多数孩子回答的都是《为黛西小姐开车》。
“是啊,日常的生活场景,合乎逻辑的人物,合乎逻辑的情节,虽然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但是我们也一样能理解和体会。那么,你们认为哪些电影感觉不真实呢?”
有的孩子回答《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有的回答《海上钢琴师》,也有的回答《剪刀手爱德华》,更多的孩子回答《毕加索的奇异旅程》。
“的确,谁知道死后是什么样子,可是《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这部电影却声称我们会遇到上帝安排的5个人;《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一辈子都没下船,简直匪夷所思,而且一个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孩子,居然奇迹般地会弹钢琴而且成为大师,更是不可能;爱德华是个机器人,却拥有人的感情,会爱上金,太假了;至于《毕加索的奇异旅程》……”
我还没说完,孩子们爆发出哄笑:“95都是虚构的。”
“是啊,”我也笑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在这5部电影里面,最真实的《为黛西小姐开车》就是最好的,而其他几部不‘真实’的电影就是不好的呢?”
“不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来这一点我们达成一致了。的确,艺术真实是不同于生活真实的,很多时候,艺术需要想象与夸张,甚至需要扭曲和变形,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和生活真实一样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甚至恰恰相反,完全复制生活的艺术就不能称为艺术了。”
“那么我还想问问,这5部电影,你们觉得最难懂的是哪部?”
有的孩子回答《海上钢琴师》,更多的回答《毕加索的奇异旅程》。
“关于《海上钢琴师》,我在很多同学的影评里面批过这样一句话:其实船只是个隐喻,比喻的只是那些我们为之可以牺牲一切的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一条船,为了它我们可以牺牲金钱、名利、爱情,甚至生命。”
大多数孩子在点头。
“所以,我们在鉴赏电影的时候,要注意这些隐喻。隐喻是导演用密码传递给我们的信号,只有能够与导演相通的观众才能发觉并体会。这个过程是个愉快而有趣的过程,这有点像恋人之间的暗号,只有你们能懂,别人都不懂。”
一说到这个敏感话题,有孩子在偷笑。
“而大多数同学可能会觉得最难懂的是《毕加索的奇异旅程》。有些同学在影评里说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无厘头,有些笑料近于低俗,还有的同学看了半天,只看到了毕加索一生有过很多女人……”
全班同学听到这话,顿时哄堂大笑。
“那么,咱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要是我们是导演,要我们拍一部毕加索的传记片,我们应该怎么拍呢?”
有孩子说拍成励志片,有孩子说拍成艺术片,还有的说毕加索跟张大千有联系,可以拍这个,等等。
“让我们先把电影放在一边,来看看毕加索的画,我想问问,你们能看懂毕加索的画吗?”
孩子们都笑着说看不懂。
“我也看不懂,”我也笑了,“因为毕加索的画使用了很多错位、变形、夸张、扭曲等方式,而且他的画的视角与我们平常的视角完全不一样,比如电影里那幅苹果的静物画。”
学生纷纷点头。
“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方法,其实就是毕加索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极度的夸张、扭曲、错位、变形,甚至故意歪曲事实?”
有孩子若有所思地点头。
“就是!他爸爸活了好久哦!毕加索都活了92岁,电影里他去世的时候他爸爸还活蹦乱跳的!”有孩子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是啊,显然影片后半部分的父亲已经不是他的父亲了,而是影射他的经纪人。经纪人唯利是图,像父亲一样牢牢控制着毕加索,甚至毕加索去世之后,他还要向来吊唁的人收门票。当然,这个情节显然也是夸张的,但是这样的夸张难道不正深刻地揭示了经纪人吸血鬼的本性吗?”
“还有那个只会唱一首歌的歌手!”
“还有毕加索在墙上画出门,然后逃跑!”
“还有横着跑的火车!”
“还有横着跑的轮船!”
孩子们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发现,找着电影里使用的夸张错位以及扭曲的手法。
“是的,其实这部电影使用了后现代的解构手法,将平时高高在上的艺术家拉下神坛,不仅还原成平常人的模样,甚至用变形与夸张把他塑造得比平常人还可笑。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无厘头的噱头,那就错了。影片中的重要情节其实都是在历史上有案可查的。比如影片中的那把吉他,就是毕加索在1926年创造的艺术品,而那个夸张的化装舞会,就是毕加索曾主持的税务员舞会,而影片中出现过的海明威,也是毕加索的好友。‘二战’后期,美军刚进入巴黎,海明威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访毕加索。那时候拜访毕加索的人很多,大多数都会给房东太太一点小礼物,房东太太也引为常例。当海明威来的时候,房东就向他勒索礼物,结果海明威返回身去,从吉普车上搬了一箱手榴弹下来给房东,把她吓得魂飞魄散。”
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
“回到我们刚才最初的问题,是不是只有酷似真实的艺术品才是好的艺术品?”
学生回答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