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烟灭的乌托邦:《海上钢琴师》(3)
书名:在光影中遇见七种青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932更新时间:2024-06-04 11:32:25
弗吉尼亚号那曲线柔美而温暖的船体仿佛是母亲的子宫,孕育着主人公,又像母亲的怀抱,一直保护着1900。在母亲的子宫或者怀抱里,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因为他能看到尽头。当1900想踏上跳板走到陆地的时候,他恐惧了,他说:陆地对我来说是太大的船,太美的美女,太长的旅程,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
当人类站在1900的身后,突然发现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已经被技术缩小到以前无法想象的地步时,心里涌起的恐怕不完全是欣喜,清醒者也会有和1900一样的恐惧。100年以后,当强势者在高呼地球村的口号时,也有更多人,从技术的美梦后面,看到的仍然是技术裹挟而来的忙碌、忙乱和茫然。
当弗吉尼亚号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两个词,一个是诺亚方舟,一个是愚人船。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说,愚人船载着理想中的英雄、道德的楷模、社会的典范,开始伟大的象征性航行,透过航行,船上的人即使没有获得财富,至少也会成为命运或者理想的化身。对于其他人来说,弗吉尼亚号只是跨越大西洋的交通工具。而对1900来说,她就是自己的愚人船。别人的旅途就是他的终点,船就是他的母亲,也是他的精神源泉。
在英语中,有将舰船视为女性的传统,船的名字大多以女性名字为主。但是这恐怕不是弗吉尼亚号取这个名字的最重要的原因,否则,为什么作者不给她起个珍妮、玛丽或者莫名其妙的泰坦尼克之类的名字呢?弗吉尼亚的词根是“处女”,而这个“处女”又正是1900的“母亲”。而身为处女的母亲,只能让我想到圣母玛利亚。而1900,难道就是守护到最后的神圣和纯洁的耶稣?
人类堕落了,于是上帝降下毁灭,只让诺亚建造方舟逃生;索多玛城的人民堕落了,上帝降下毁灭,只让贤人罗德一家逃生,而将索多玛城变成死海。
而这次,毁灭再次到来,不同的是,毁灭的不是堕落的人世,而是1900的诺亚方舟,他的愚人船,他的还是处女的母亲。降下毁灭的,也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跨入20世纪志得意满的人类——因为,上帝已经死了。
当弗吉尼亚号变成一团炽热的火球的时候,1900正在船舱里,对着已不存在的钢琴,弹奏他最后的曲子。当点火的信号响起时,他笑了。
岸上,他的朋友麦克斯问乐器店老板:“要是你,你会怎么做?”老板艰难地回答:“我也不知道。”
答案也许是很简单的,当上帝无法对堕落、狂妄的人类施加惩罚的时候,诺亚方舟必将被毁灭;当愚人船被真正的愚人凿沉的时候,船上的人必会随之沉入湛蓝的海底。
影片链接
《天堂电影院》
一部部电影,对西西里岛詹卡多村的多多来说,不仅是一个个故事,更是一个个生命的片段。小时候,他跟着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艾费多一起放电影,有时候还帮艾费多剪胶片,因为那时候影片放映之前都要经过牧师检查,那些被认为是“不好”的镜头(拥抱、接吻等)得剪去。后来,艾费多在一场火灾中双目失明,多多接替他成了电影放映师。
多年以后,身在他乡的成年多多接到电话,艾费多去世了。多多回到故乡,为这位多年前的师友送行。艾费多留给多多一卷胶片,是由那些被剪掉的影片镜头拼接而成的。多多独自看着这些镜头,前尘往事浮现心头……
《莫扎特传》
音乐天才莫扎特的英年早逝一直是音乐史上众人争执不休的谜题。这部电影选取了其中的一种说法,即莫扎特是死于宫廷乐队指挥萨利埃里之手。影片中的萨利埃里热衷名利但却十分平庸,他嫉妒莫扎特的才华,处处设计陷害他。最后他借口要莫扎特谱写《安魂曲》,给莫扎特身心都造成巨大的压力,致使这位天才在35岁时就过早陨落。
《交响人生》
电影描述指挥家安德烈在任职俄国歌剧院首席指挥时,因为拒绝遣散犹太人乐手,自己却被迫离开这个乐团。光阴匆匆,当他重新回到乐团时,早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更不堪的是,他不是以在灯光下舞台上、地位崇高的指挥家身份回来,而是地位卑微的清洁工……只是,对音乐的热情让这位隐姓埋名的指挥家默默地在剧院工作,静静地听着日复一日幕前音乐的流泻。直到有一天因缘际会,他得知乐团可以到巴黎的音乐厅演出,为了一圆心中的音乐美梦,安德烈将同样沦为清洁工的乐团老友以及流浪在各行各业的老团员们聚集起来,一起假扮成管弦乐团团员,然后到巴黎演出,在他们人生迟暮之年,再度尝到在掌声与喝彩中谢幕的滋味……
学生笔下的《海上钢琴师》
或许1900是一个有欠缺的人,他还有太多常人应该经历的东西没有经历过。所以我想,他最后的选择也不失为一条明朗的道路,世上若有天堂的话,他便可以在那里继续他的音乐,然后,会有善良的人告诉他更多关于世间的一切,他会有一个如麦克斯一样的朋友,甚至更多。因为他是一个固执的人,固执于自己的追求与选择,音乐填补了他空缺的人生,他热爱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属于它。我并没有因为他与船同沉于茫茫大海而感到震撼,却更感动于他离开他所熟悉的世界时那份安然,他还在弹奏,哪怕没有了钢琴。这让我猛然想起《交响人生》里的小提琴家,他们并不是病了或者疯了,只是他们向往的东西可以坚定地存在于他们的意识当中化为无形。如果是我,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处境下会选择什么,或许世上没有天堂,我们在有无数牵制和挂念的环境下长大,没有办法切身地去体会他的想法。如果我死了,那么对于我来说怕只是一个新的开端,但我会顾及家庭顾及朋友顾及种种,而在这种不需要做出“选择”的环境里,我更不需如此多虑。但一如他们,所走的路,都是源于信仰,失去信仰的人生是可怕的。
我说有感情的生灵不只活在世上,也是因此,你有躯体,也有信仰,躯体单薄地存活着,而你的信仰从你的身体到整个世界无限地扩大,但这是视觉神经所察觉不到的。眼睛告诉大脑你离开了,心却知道,你仍然来往于欧洲与美国之间,与你的音乐并存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而世上,你也悄悄地留了下来,在一张母版里,在几个人的记忆里,不为“人”知。
(严文苑)
总觉得,人这辈子必须要执着地追求些什么,或是执着地追求过什么才算有意义地度过一生。想想看,就算是一个再懒惰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执着地坚持着,尽一切努力,让他不会改变,那一刻不管你是什么阶级或者阶层的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职业、年龄、性别,你都是成功的人。
(占巍)
向来白色银幕上的东西很难感动我,能够让我热泪盈眶已是极限,那天晚上,1900的一个眼神让我眼泪还没盈眶就已经流到了嘴里。在电影的最后,那艘大船即将引爆的时候,画面中呈现出1900空弹钢琴的手势,我脑海中想到了《交响人生》中在雪天里拉小提琴的那一幕,他们的深情都在那一曲结束之后终结。1900抬头仰望天空,随着一声巨响,1900和他的钢琴人生就此结束。我不知道1900最后看见了什么,上帝?或是那架被上帝回收了的钢琴?就像《交响人生》中一样,或许他已经感觉不到自己在拉小提琴,或许已经死去,但仍能做出让人心颤的动作。
(赵婷婷)
最开始,我还不是那么理解他,那么赞同他。我认为那是一种不负责任,对自己对生活的不积极。可是看到后面,1900说的话让我明白了他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还想弹琴,即使是到了天堂。可是,如果他下船,也许就不会再那么单纯地弹琴,而是毫无生机如行尸走肉般地弹,为了挣钱而弹。所以,他愿意为了音乐而死。
(张晴)
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活而奔波在偌大的城市的时候,我却常常被拥挤在人群中,抬头看天空都是窄窄的,我的心里就感觉到了压抑,有时候不禁问自己这真是我想要的吗?这样风尘仆仆地来回跑,只为让生活过下去,难道这真是我想要的吗?
(倪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