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节 改变自我认知:寻找“新的镜子”(2)
书名:我总是想太多:人际高敏感自救指南作者名:朱志慧本章字数:2038更新时间:2024-05-28 14:50:47
这就像一个人在深夜被狼群包围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只会集中在如何逃跑或如何打狼上。其余的信息,比如现在饿了,脸和胳膊被树枝划伤了,他是根本无法注意到的。只有在把狼全都打死或打跑了,天也亮了,支援的人也都来了,这个人感到安全之后,才能松一口气,也才能发现:“天哪,我怎么这么饿啊,我的脸还被划伤了,哎呀,我的衣服也早就被扯破了。”他才有精力顾及其他的事。
如果你目前还处于感到特别不安全无法开始新的行动的阶段,建议回到前面的章节,重新尝试建立安全平静之所、学习各种能让自己稳定的技术,寻找新的资源,然后再继续尝试开启新阶段,或者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有时候人们还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他们准备按照自己的需要行动时,会自我怀疑,甚至自我谴责,心想:“我这样做对吗?”或者“我这样做可以吗?”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时刻,我建议你从两个方面来帮助你自己。
尊重你的感受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生命体天生就有着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本能,就像冬天储藏的土豆,在合适的环境中会自己长出芽来。发芽就是土豆生命力的展现。人类也一样,每个人都拥有真实的自我,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价。比如,一个人在饿的时候吃到可口的食物,觉得幸福而满足,这个经验就是好的,受欢迎的。但是,一个人不饿的时候被强塞进去很多食物,就会觉得痛苦,这个经验就是坏的。通过这样的经验,这个人就能知道,饿的时候才需要吃东西,以后他就能根据自己的这些经验,对要不要吃东西、何时吃东西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选择能帮助一个人保持内外一致,从而发挥自己的最大机能。
这种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去评价自己经验的过程被称作“机体评价过程”。这个评价过程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内在向导,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依靠自己的感受对经验进行评价的过程有时会被破坏。比如,当你不觉得饿的时候,你的抚养者对你说:“看你瘦成什么样了,都是因为你不好好吃饭,这对身体可不好。”然后逼着你吃下很多食物。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就会变得糊涂,难以分辨“不饿的时候吃很多东西”是你需要的还是你不需要的。
因此,如果你想寻找真正的自己,首先就要尝试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遵从那些长期影响你的外界声音。另外还要提醒一点,你只有遵从自己的感受采取行动,才能在互动中让别人看到你真正的样子。如果你以伪装出来的样子示人,那就像给自己涂脂抹粉,还换了衣服,然后才站在镜子前面。这个时候,就算镜子再清晰、再平坦,照出来的也不是你真正的模样,你依旧无法通过这样的互动看到真正的自己。
尝试做自己的父母
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尽其所能。但是因为他们本身可能缺乏恰当的方法,可能受到过往创伤的影响,也可能继承了不知具体源自何处、代代相传的那些伤痛,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无法做得尽如人意。
比如小完美的母亲,她对小完美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你会来到这个家庭里,我们当时是准备暂时不要孩子去环游全世界的,你的到来完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这句话的时候,她其实想表达的是:“我的孩子,我多么爱你呀!你是那样珍贵,我为了你,宁愿放弃原先的人生规划!”当她的孩子误解了她的话满怀焦虑不安时,她对孩子的这些表现一开始完全没有注意到,注意到后又无法理解。她一边爱自己的孩子,一边又觉得自己的孩子古怪,同时也会把对小完美的嫌弃表现出来。
然而,我们无法选择父母,过去发生的一切也已经无法改变。作为成年人,现在的我们可以想办法决定:如何应对过去这些经历产生的后果。假设我们可以改变,那么我们就可以避免创伤影响自己并传递到我们的下一代身上。既然我们的父母给不了我们他们没学过、不曾拥有的东西,我们自己就来给自己这一部分吧。在我们改变的过程中,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责备时,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假如我们自己是一个对孩子饱含爱意的父亲或母亲,这个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用你觉得好父母会有的样子温柔地对待自己看看。这是很困难的一步。我们很多人没有办法做到,尤其对自己没有办法做到。我们会用从小到大从生活中学来的那些方式对待自己,包括但不限于: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不断地对自己说“你看你没人家聪明,没人家有本事,没人家发展得好——你就是不如别人,你不值得被爱”等等。
但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学习改变这种态度了。你可以对自己说:“人家天生就是健康的,而我天生就不够健康。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受了那么多伤,现在还好好地活着,还能带着这么多伤走到这个地方,虽然我没人家跑得远,但是我也真的太了不起了。”
这就像当我们在运动场上看到一个运动员摔倒受伤了依旧爬起来艰难坚持,完成比赛一样。即使这个运动员的成绩是最后一名,我们也都会情不自禁为他鼓掌,为他感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就是那个受伤的运动员时,我们也要为自己鼓掌,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而不是对自己说:“啊,你怎么落后这么多,你看你居然没取得好成绩!”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对自己的态度,用那种当你童年受伤时,你希望父母怎么对待你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