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审视过往记忆,寻找负性信念(3)
书名:我总是想太多:人际高敏感自救指南作者名:朱志慧本章字数:2612更新时间:2024-05-28 14:50:40
小放弃的生活环境孤独而动荡,心理环境也持续存在压力。没有人可以被他信任,没有人可以被他依赖,他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别人,更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他这些焦虑和痛苦是无法被永久压抑的。在上了大学,和同龄人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时,因为生活方式、教学方式、师生相处模式等因素的改变,那些没有诱发其他人产生激烈反应的因素,比如同学间的互动、老师的态度、考试的压力,却诱发了他的焦虑和抑郁。虽然他也知道自己家里有钱,父母也在得知他生病后安慰他说“咱们家有的是钱,你不用担心将来的生活”,但这些无法让他有丝毫放松的感觉。这就像对一个骨折的人来说,当你对他说“咱家有的是钱”时,他仍然会感到痛一样。创伤就是创伤,不会不治而愈。
如果一个人早年生活中经历的创伤与小放弃类似,是长时间存在并和人际关系相关的,那么他就有可能出现复合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根据赫尔曼的描述,复合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有7类症状群。
1.情感和冲动的控制改变:如慢性情绪失调,对愤怒的调节变得困难,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对性活动的调节变得困难,出现冲动和危险的行为。
2.注意力和知觉改变:容易遗忘、进入短暂的解离状态、人格解体。
3.躯体化反应: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慢性疼痛、心或肺出现症状、性功能出现症状、惊恐发作等。
4.自我认知改变:长期存在内疚、羞愧、自责这些感觉,感到自己会一直受到伤害,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觉得没人能理解自己,弱化那些创伤性事件对自己的重要性。
5.与他人关系的变化:无法信任他人,不断责怪自己、不断责怪他人。
6.对伤害自己的人的认知发生改变:比如理想化伤害自己的人的形象,接受伤害自己的人对你、对那些伤害你的事实的歪曲观念等。
7.意义系统发生改变:感到绝望与无助,失去对生活的信念。
以上7个方面的变化都可以在小放弃身上看到,我们列出的四类负性信念他都有,而且这些负性信念对他的影响是掺杂在一起的,此起彼伏,交替呈现,最终造成了他没有办法去上学,同时感到人生没有意义的后果。
小放弃的问题必须在专业工作者,也就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两方共同的合作下,帮助他解决;而且这会是一个以“年”为计量单位的工作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不属于本书的讨论范围,因此我们不在这里对他的问题深入介绍了。
我们用第九章讲到的小害怕女士的例子,来具体呈现一下4类负性信念混杂在一起时,我们可能会在实际生活中呈现出的状态。在小害怕的故事里,她主要的表现是缺乏安全感,但在日常生活中,她却表现得很让人费解。按理说,缺乏安全感的人应该很注重安全才对,会很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距离,但是,小害怕的实际表现却是“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界限”。比如,在她的前女同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主动热情地伸出了援手,请前女同事住在自己家里。她的这个举动在很多人看来是超出了限度的友好。因为这位女同事没有向她提出请求,而且这位女同事也并不是她的闺密,只是同事而已。然而小害怕却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动请对方住进了自己的家里。
“家”是个什么地方?是一个人休息的地方,是个私密空间,是个别人若要主动进来我们就要很警惕的地方。而小害怕一边安全感不足,一边却无法守护、甚至主动开放自己的私密空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有可能和她持有的“我是没有能力的,我是无助的”以及“我没有价值”这两类负性信念有关。有这两类负性信念的人,总觉得自己不行,认为别人比自己有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以期别人帮助自己,在行为上表现为过分热情、主动讨好。他们既希望在以后有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对方的帮助,同时也希望通过“讨好”让别人满意,从别人满意的神情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虽然这些“希望”他们自己也未必能清晰地意识到,但是却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缺乏归属感”也会导致他们在关系中无条件妥协,忍受不公平的待遇,只为了能和人维持关系,使自己不再体验孤独。
除了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边界,无法保护自己,在关系中过分妥协,通常会触发小害怕女士不安的情况还有一种,那就是“直接面对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小害怕女士说:“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都要求职,但是我没办法去做这件事。我就像僵住了一样,没法行动起来,没办法打出简历,购买并换上合适的衣服前往求职会场。我只要一想到那个求职的场面就特别焦虑不安。最后我比较幸运,父辈动用一些关系帮我找到了现在的工作,我没有去经历那些被人挑选的场面。但是目前在工作上,一旦需要大家一起评选什么,我就特别焦虑不安,感到难堪想逃开!虽然我明知我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不差的,但我就是无法面对这些。”
小害怕在这里怕什么?她怕的是“被拒绝”,在这里她可能受到了“我没有价值”和“我不可爱”这两种负性信念的影响。如果因为实力不如别人被拒绝了,那就证实了“我没价值”;如果实力可以却仍然被拒绝,那就说明自己不如别人可爱,这仍然让她感到痛苦。因此,只要一想到要去参加这些竞争,她就痛苦不安;要想不痛苦,只有不去参加这些竞争。小害怕还说:“现在的工作,我感到并不适合我。我非常担心自己在这份工作中做不出什么业绩来。我觉得我得换个工作。我看了很多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必须在35岁之前找到一份固定的、也适合自己的工作,否则我很担心将来因为工作做得不好,被公司辞退,养活不了自己,流落街头,孤苦无依。”
她的这种焦虑和担心仍然体现出她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能力的,也是弱小无助的。她是感到不安全的,她控制不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她也是缺乏归属感的,她不认为有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会接纳她,和她在一起,她觉得自己会“流落街头,孤苦无依”。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也许能看出来,小害怕的担心和现实生活的差距较大。因为一个还不到35岁的人,如果身体相对健康,且没有赌博等无法摆脱的恶性成瘾的行为,只要去工作,就会有收入。收入或许高或许低,但一个人只要吃苦耐劳,在我们当今社会,就有可能达到温饱水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如此。除非这个人遇到重大生活变故,否则不太可能出现小害怕担心的情况。
但是小害怕的担心又是真实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是出在她的创伤性经历对她的影响上。小害怕的成长经历和小放弃类似,虽然没有小放弃的成长经历惨烈,但也是一部创伤史。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没能得到父母的支持,还被父母指责和抛弃,因此,她觉得自己是孤独无助的,是无法解决困难的。那么,像小放弃和小害怕这一类情况,在接受专业帮助的同时,当事人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自助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