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四章 雍正革新 从征战到治理的战略转折(3)

第四章 雍正革新 从征战到治理的战略转折(3)

书名: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2272更新时间:2024-06-14 15:34:55

皇权之巅:清朝皇权背后的军政权力结构

雍正的改革,基本上把当年王安石期望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变成了现实,大体上取得了跟张居正改革类似的成效,甚至还要更好一些。整个改革过程也十分顺利,没有引发政局或社会动荡。作为一次由皇帝直接推动的改革,雍正既不需要像汉武帝和武则天一样大规模任用酷吏,也无须像明英宗或明宪宗那样冒天下之大不韪重用太监,只需要在正常的体制中不断下达命令、任免官员,就可以贯彻自己的改革意志,剥夺官僚权贵集团和地方豪强的非法利益。

雍正革新能取得如此成效,跟清朝独特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我们已经知道:第一,皇权来自军权,对军队的控制是皇权专制的基础;第二,文武相互制衡有利于皇权稳固。换句话说就是:军队对皇帝忠诚度越高,皇权越强;官僚集团内部越分裂,皇权越强。反之,则皇权会被削弱。清朝则将皇帝的权力推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最高峰。

首先,清朝核心军事力量对皇帝的忠诚度极高。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洲勋贵内部十分清楚:必须保持高度的团结才能统治中国。军事力量如果出现分裂内讧,必然会丢掉中国的统治权。

保持团结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完全向皇帝效忠,确保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切行动听指挥。皇帝也清醒地知道,武力是其权力的根本保障。像明朝和宋朝那样,皇帝信任文官超过武将,文臣们在儒家道学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团结起来就可以压过武将集团,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在清朝出现。康熙和雍正都讲过,八旗乃清朝的根本。清朝皇帝和军队之间的信任、默契程度,大大高于宋明乃至汉唐。

此外,清朝的文武制衡格局也很稳固。汉人文化程度高,文臣中汉人较多;武将中满洲八旗占据绝对优势。这样,文武之间不仅有专业差异,还有民族隔阂,双方绝不可能团结起来对抗皇权。汉族文官背后是士绅阶层,控制着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清朝,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只有得到来自江南地区的钱粮支持才能确保胜利。汉族文官集团对满洲勋贵们也有一定的制约能力。

我们先从军事体制来考察满汉关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清朝的军事力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八旗、绿营。

八旗军队分满八旗、蒙八旗、汉军旗。满洲和蒙古一体,待遇基本一致,占了八旗兵力的一多半。汉军旗人主要是在清军入关以前就归附清军的辽东人后裔,入关后降清的官兵如果军功卓著也有少量特批入旗。两边俸禄水平一样,但一些特殊补贴往往就只限于满蒙八旗,比如婚丧嫁娶,满蒙士兵有补贴,汉军士兵就没有。汉军旗将领不能统领满蒙八旗,满蒙将领却可以统领汉军旗。

八旗军队入关的时候有10万人,后来发展到20万人,分为驻京的禁旅八旗和外地驻防八旗。其中驻扎在北京的10万人是最强核心。驻京八旗基本全部是满蒙士兵,汉军极少。这说明满洲统治者对跟自己利益捆绑最紧密的汉人也始终保持着警惕。后来,八旗人丁滋生太多,国家财力养不起了,从乾隆中期开始,朝廷就让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把吃财政饭的位置留给满人。这里边体现的也是满人优先。

驻防八旗也是10万,满蒙汉都有,分为三大分支:一支驻守东北地区,保卫满洲的老家,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一支驻扎在新疆、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包括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一支驻扎在中原内地,用于控制汉族。东北地区驻防的都是满洲兵,后两支为满汉混合。

中原驻防八旗主要分布在九个军事重镇,设九个将军——山西绥远将军、浙江杭州将军、江苏江宁将军、福建福州将军、湖北荆州将军、陕西西安将军、甘肃宁夏将军、四川成都将军、广东广州将军。其中杭州、荆州、西安,满洲兵多过汉军;广州和福州这两个最南边的地方只有汉军驻守——可能是因为满人不习惯南方亚热带气候;其他地方基本上是满汉参半或者汉军多过满洲兵。

每个将军驻地大概有数千兵力,加上家属家奴就是几万人。在有旗兵驻扎的地方,主城里边还要再专门隔离出一个“满城”,修建高大坚固的城墙,专供八旗士兵及其家属家奴居住,生活与军事训练一体,汉民不得进入。西安满城占了主城墙内面积的42,南京满城占城墙内面积的14。

绿营兵力总共有60万,是八旗兵力的3倍,因为跟随八旗出征的时候用绿色的旗帜而得名。绿营士兵是汉族,但将领大部分是满蒙旗人。根据兵部奏报,至乾隆三十八年,在直隶、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五省自副将至守备1826人中,满族、蒙古族在绿营者,已经超出原定额647名的一倍以上。据此推算,1800多个绿营将领中,满蒙人士至少占了1300个名额,比例超过70。如果把汉军旗也算进来,八旗将领估计会占绿营守备以上指挥职位的90以上。它总体上就是一支由八旗将领指挥的汉族军队。

尽管如此,清廷对绿营仍不放心。为防止绿营威胁八旗军事优势,3倍于八旗的绿营兵力被大规模分散开来,确保他们除非得到中央的统一调遣,否则无法集中作战。绿营的驻地非常分散:一个营的编制在200人到1000人之间,每个营又分成几个“哨”,每个“哨”又分为很多个“汛”。营兵的实际驻地是“汛地”。一个汛地一般只有几十名甚至十几名士兵。总督、提督、总兵驻地的直辖部队称“标”,相当于总部,兵力理论上应该比较集中,但实际情况也是高度分散的,并不比营的状况更好。

绿营平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治安,镇压小规模叛乱,兼顾军事训练。遇到要打大仗的时候再临时抽调集结,在满蒙将领为主的指挥体系下作战,战争一结束就再度分散。在待遇上,绿营也大大低于八旗。

跟绿营相比,八旗是国家花大价钱养着的精锐,虽然一代不如一代,战斗力不断下降,但除了三藩之乱期间,战斗力都大大高于绿营。康熙打击噶尔丹、胤禵进剿西藏和新疆、年羹尧镇压青海叛乱,真正的大仗、硬仗都是以八旗军队为核心的。绿营平时扮演治安部队的角色,战时只能起配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