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二章 南明悲歌 阶级局限与必亡的命运(4)

第二章 南明悲歌 阶级局限与必亡的命运(4)

书名: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作者名:李晓鹏本章字数:2470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0

忠贞余响:堵胤锡之死与忠贞营的败落

湖南既失,不久又传来江西省会南昌被清军攻破的消息。忠贞营和堵胤锡部救援江西的使命自然无法完成,进退失据,在清军的追击中损失惨重,只能分头撤退进入广西。本地军阀和南明政权的官员认为他们是来抢地盘的,不仅拒绝提供帮助,还发兵攻击。忠贞营受到重创,在广西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最终再次回到四川湖北交界处的夔东山区,以游击作战的方式坚持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一直到康熙年间才被清军扑灭,是坚持到最后的南明抗清武装。但因为力量薄弱,并未能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

李成栋“反正”以后,永历皇帝朱由榔决定回到当年宣布监国的广东肇庆,将自己置于李成栋的庇护之下。这个危在旦夕的小朝廷一天也没有忘记搞党争。广西军政势力因为拥立朱由榔称帝有功,称“西勋”,代表人物是庆国公陈邦傅和内阁大学士、前广西巡抚瞿式耜;李成栋在广东这边的势力称“东勋”,代表人物是李成栋和他的义子李元胤。在“西勋”内部又分为两派,瞿式耜代表的一部分小军阀地盘受到大军阀陈邦傅威胁,因此他又经常与“东勋”联合起来打压陈邦傅。

这几派人物彼此钩心斗角,又都把一心抗清的堵胤锡视为威胁。堵胤锡所带领的残部是南明正牌政府军,竟然也遭到沿途军阀的袭击。他进入广西,就被广西军阀攻击;进入广东,就被广东军阀攻击,损失惨重,带着残兵败将回到肇庆。

朱由榔倒是很信任堵胤锡,让他入阁辅政。但皇帝本人就没有实权,内阁辅政说话就更没有人听。堵胤锡不断被以“丢失湖南”等罪名弹劾,深感自己难以在朝廷立足,自请再次带兵北上抗清。朱由榔知道留他在身边于事无补,加封他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督直省军务等一大堆高级头衔,派他出征。但跟当年朱聿键派黄道周出征一样,朝廷没法给堵胤锡一两银子。各路军阀都拒绝派兵,只有忠贞营残部的刘国昌愿意跟随。

1649年十一月,堵胤锡因心力交瘁,死于征途。

堵胤锡死后,刘国昌带兵退回广东,再次被本地军阀势力袭击,被迫进入广东山区。后来广东沦陷,他还以打游击的方式继续抗清。但也跟“夔东十三家”一样,无法对大局产生任何影响。

忠贞营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抗清斗争,为明末农民起义增添了值得自豪的一笔。但他们终究还是失败了,其主要教训就是在李自成死后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跟南明政权的联合中放弃了太多的独立性。围攻长沙时,让撤退就撤退,让调往江西就调往江西。他们被堵胤锡个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却看不到背后整个南明政权的反动本质。最后的结果就是,十几万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分散作战,给南明政府军当炮灰。清军打过来的时候,政府军先跑;进攻的时候,政府军先去抢功劳;撤退的时候,地方军阀还要袭击他们。这种情况下,忠贞营的快速败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革命战争中,外部势力趁火打劫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当内外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候,革命者一方面要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积极与曾经的敌人联合;一方面又绝不应该忽视隐患,那就是反动势力一刻也不会忘记消灭革命力量,因此决不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性,而应该加强内部团结,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执行自己的战略路线,对待反动势力要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实现双方在战略上的积极配合,绝不是无条件服从。

假封秦王:大西军联合南明抗清的曲折传奇

李自成的大顺军力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后,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开始在舞台上出现了。

大西军余部自张献忠死后,从四川撤退进入云南,并且推举出了新的领导人孙可望。在孙可望带领下,大西军在云南休整了近两年的时间。这两年的时间孙可望也没闲着,主要是搞根据地建设,扫荡了云贵地区的小军阀,委派地方官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系统,开科取士、鼓励开荒、招兵买马等。经过两年的建设,大西政权对云南地区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社会安定,兵精粮足,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一切准备完善,孙可望决定带兵北上,参与全国抗清的大业。当时孙可望的身份是盟主,还没有称王称帝。出于策略考虑,他决定承认南明皇帝的“正统地位”,请求永历帝朱由榔加封他为秦王——张献忠是从秦地也就是陕西地区造反出身的,在成都称帝之前,曾经自称秦王。孙可望希望以此封号来取代张献忠在大西军中的权威领导地位。

张献忠有四个义子,老大孙可望、老二李定国、老三刘文秀、老四艾能奇。其中,李定国和刘文秀分别拥有一支势力强劲的嫡系队伍,独立性较强,称“西府”和“南府”。孙可望老大的地位不够稳固。他一方面觉得,南明皇帝的旗号可以用于号召其他抗清力量;一方面也觉得从南明皇帝那里获得一个爵位,可以名正言顺地节制李定国和刘文秀。

1649年,孙可望派出亲信杨畏知等人前往广东,于四月初六到达肇庆,请封秦王。

这对永历朝廷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此时清军已经重新占领了江西、湖南,何腾蛟被清军俘杀,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兵败自杀,李成栋亲自北上与清军作战,在一个多月前战死,情况十分危急。突然冒出来一支有钱、有粮、有地盘的生力军,愿意拥护南明朝廷共同抗清,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南明应该不顾一切地紧紧抓住才是。

但朝廷重臣和地方军阀却不这么看。李成栋的义子李元胤害怕大西军加入政权后影响他对皇帝的控制力,指示其控制的傀儡大臣上书,力主“可望贼也,不可以封”。贵州军阀担心大西军抗清需要经过他们的地盘,害怕丢失地盘,也力主不可封。忠于皇帝的文官们则拿出祖制,声称明朝祖制就是异姓不能封王,孙可望是反贼头子,当然就更不能破例。

朝臣当中也有一部分人赞成封王,但数量不多又没有实权,无力改变局面。杨畏知一看,封秦王肯定没戏了,就建议朝廷封孙可望为“大西王”之类的两字王——一字王是亲王、两字王是郡王,虽然低了一级,但好歹是个王爵,他们也好回去交差。于是朝廷又对这个建议继续展开热烈讨论……

就这样,在清军四处扫荡反清势力的局势下,南明政府为了孙可望的头衔问题争论了好几个月。最后,朝廷决定,只给孙可望封一个公爵,给李定国和刘文秀封侯爵。而且还使了个阴招,就是声称等将来谁抗清有功之后再封王爵,也就是故意挑拨孙可望与李定国、刘文秀的关系,将来谁功劳大谁就封王。

杨畏知无可奈何,带着封公爵的诏书垂头丧气地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