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暂止栖乌:营建浣花溪草堂(3)

暂止栖乌:营建浣花溪草堂(3)

书名:四川历史名人丛书·传记系列:杜甫传作者名:孙微本章字数:2336更新时间:2024-05-31 16:45:14

浣花草堂周围只有八九家住户,由于人很少,邻里之间都很熟悉。杜甫家的南邻是朱山人,北邻是个退隐的县令,附近还有一个叫斛斯融的酒友,他们和杜甫的关系都很融洽。朱山人家境贫寒,却品行高洁,杜甫在诗中说“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对其很是仰慕。又作《南邻》,诗云: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此诗写朱山人虽很贫困,却淡泊明志,尾联景中带情,意境优美,可堪入画。杜甫北邻的姓名不详,他曾做过明府,辞官隐居于此,为人风雅旷达,常来找杜甫对饮,杜甫称他为“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以山简、何逊称许其为人。杜甫还有位南邻斛斯融也是洛阳人,和杜甫是老乡,杜甫称他为“南邻爱酒伴”。斛斯融也是位穷困潦倒的文人,有一次他跑到南郡去索要做碑钱,很长时间都没回来,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杜甫很是担心,作《闻斛斯六官未归》,诗云: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

诗人对友人的关爱与同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斛斯融卒于广德二年,死后朝廷方授给他校书郎,杜甫作诗《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其一哀悼曰:

此老已云殁,邻人嗟亦休。竟无宣室召,徒有茂陵求。妻子寄他食,园林非昔游。空余繐帷在,淅淅野风秋。

诗中对斛斯融一生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同情与悲叹。草堂周围其他的邻居大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杜甫与他们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心地善良的他们常给杜甫送些蔬菜和粮食,杜甫也常把自己种的草药分送给邻居,但凡邻居们有什么邀请,杜甫都愿意前去,他在诗中说“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旧唐书·杜甫传》中批评杜甫“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宋人杨亿也嘲笑杜甫为“村夫子”,仿佛杜甫没有架子,整天和农民们混在一起便失了文人士大夫的尊严似的。其实他们说得没错,杜甫就是愿意和农民们打成一片,《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一诗生动地描绘了他和农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云:

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这是一首叙事诗,写杜甫春日出门散步,被一个老农邀到家里殷勤劝饮之事。这位老农一边喝酒一边向杜甫赞扬着新令尹严武的善政,因为他的大儿子在飞骑营里长年服役,从未轮到更换,今年却放假回家,帮家里做农活,老农说这样的好官他还从没见过呢,为了感激新令尹的恩德,表示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努力承担徭役赋税,决不举家逃走。老农让老伴打开大号酒瓶,还不停地给杜甫夹菜,一再劝饮,使其尽兴。这场酒整整喝了一天,从清晨一直喝到明月高悬,这期间杜甫几次起身要告别,都被热情好客的老农拽住不让走。杜甫在诗中说“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因为他在奔走流离中已经尝尽了人情冷暖,所以才不忍心拒绝邻叟待客的这份温暖和真情。虽然这个田舍翁粗豪、率直、鲁莽,但在杜甫眼中却是那么淳朴可爱,所以他才以赞赏的态度,生动地描写了老农的热情好客。杜甫说过“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他这种率真性格不太适合与达官贵人交往,倒是与邻人百姓最为投契,这说明杜甫确实是属于人民的。

刚到成都不久,杜甫便去拜谒了武侯祠,作《蜀相》,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一生最敬佩诸葛亮,共有十几首吟咏诸葛亮的诗歌,其中以这首《蜀相》最为著名。此诗前四句描写祠内之景,景中含情。后半部分追想武侯的雄图远略与忠心耿耿,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对其出师未捷、赍志而殁的悲剧扼腕长叹,深表痛惜。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贳酒的琴台就在浣花溪北面。一次,杜甫在日暮时分登上琴台进行怀古,并作《琴台》诗咏叹曰: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诗人表达了对相如与文君风流韵事的追慕,那台边的野花和蔓草,当年见证了文君的绝美容颜以及二人的旷世爱情,可如今那《凤求凰》的曲子早已寂寥不可闻,让人凭风怀想,惆怅不已。

成都西门外有一南一北两根石笋,都呈圆柱状,蜀人相传它们是用来镇海眼的,如果移动的话就会导致洪水泛滥。杜甫于是作《石笋行》,他认为石笋不过是前朝卿相的墓表,根本不是什么海眼的镇物。诗人感慨说,这些蒙蔽百姓的世俗之见,犹如小臣之谄媚皇帝,其害无穷,应该找个壮士把石笋掷到天外去,以便彻底去除这迷惑人的根本,这表现了杜甫疾恶如仇的性格与反对迷信的鲜明态度。在成都西北的武担山上还有一面石镜,厚五寸,直径五尺,光洁莹彻。据《华阳国志》记载,蜀都有一丈夫,化为美女,其实是个山精。蜀王纳她为妃,不久即死去,蜀王派遣五丁去武都,担土作冢,在其墓门前立了一面石镜,这个坟冢就是武担山。杜甫前往观览,作《石镜》咏叹了这个哀艳的故事,不过他在诗中对“山精”的传说则未予涉及。另外,成都南三十五里有五头石犀牛,是战国时秦人李冰做蜀郡太守时所刻,用以镇压水怪,蜀人以为神物,认为石犀牛可以防止洪水泛滥。然而肃宗上元二年秋,大雨成灾,灌口的洪水冲走了不少人家,杜甫又作《石犀行》,号召人们破除对石犀的迷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治理水患。这些反迷信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杜甫儒家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