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强迫症:不想做,又不得不做

强迫症:不想做,又不得不做

书名:猫先生的情绪自救作者名:董如峰本章字数:2928更新时间:2024-05-29 14:54:51

猫先生问卢梭:强迫症是什么感觉?

卢梭回答:你已拒绝胡思乱想,头脑却会强迫你胡思乱想。

猫先生被公司安排出差,在出差前一晚,他就已经准备好了行李,早早便把身份证放进了钱包里。

第二天出门时,猫先生的大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是不是没有带身份证呢?不带身份证是坐不了火车的!”于是他赶忙掏出钱包,见到身份证在里面才安心。

猫先生乘坐出租车到火车站需要 40 分钟,出发 20 多分钟之后,猫先生大脑中又闪过那个念头:怀疑自己没有带身份证。于是他赶忙又拿出钱包检查,发现身份证还在。但猫先生并没有安心,他把身份证拿出来放进了衬衣口袋里,不时摸一摸,才觉得安心。

到了火车站,猫先生在入站口排队的时候,大脑中又闪过一个念头—“身份证会不会掉落在出租车上了?”他赶忙摸了摸衬衣口袋,确认身份证还在,才算安心。

在生活中,猫先生总会出现类似上面这种“莫名其妙”的烦恼:出门时他总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临走时还要摸一摸包里的钥匙在不在;从地下车库上楼,他总会返回一次确认自己已经把汽车锁好……猫先生在网上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他的情况在故事里被认定为强迫症。

自己真的患有强迫症吗?猫先生带着疑问向心理专家求助。心理专家给猫先生的答案是—他所讲的这些行为属于强迫性的行为,并不是强迫症。

心理专家说:“强迫性的行为确实是强迫症的一种浅层表现,但并不是所有强迫性的行为都会被认定为强迫症。你那些强迫性的行为距离患上强迫症远着呢。”

猫先生问道:“强迫性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呢?”

心理专家回答:“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做出强迫性的行为,主要为了缓解焦虑情绪以及由焦虑情绪引发的其他负面情绪。”

焦虑情绪通常没有明确的指向。当猫先生被焦虑情绪困扰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焦虑什么,只是隐隐地觉得与他的自我怀疑有关。猫先生想,自己也许是担忧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也许是担忧工作中的重要客户流失……猫先生担忧的内容蔓延到了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不久,猫先生弄清楚了自己焦虑的指向—害怕因业绩不佳而失去工作。他找到了问题所在,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猫先生大脑中带有指向的焦虑就变成了恐惧—为这个月因业绩不佳而有可能丢掉工作感到害怕。

猫先生经常因为恐惧情绪感觉不安,他的潜意识认为工作问题对自己是一个威胁,但他又因为恐惧不敢去面对威胁、解决威胁,于是让自己进入了一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状态。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但又不敢去做,一直畏缩不前,因此陷入了纠结状态。而他任由纠结状态进一步蔓延,就出现了强迫性的行为。

心理专家告诉猫先生:“你三番五次检查身份证在不在钱包里或口袋里的行为,是由担忧和不安的泛化导致的,而一旦你确认身份证还在钱包里或口袋里,你的担忧和不安就得到了缓解。但过不了多久,你又会感觉担忧和不安,就一再地做出检查身份证的行为,因为如果不确认身份证还在,担忧和不安就会加重,你就会感觉非常不舒服。这个过程就是强迫性的行为。”

猫先生明白了“强迫性的行为”的心理学意义,便问心理专家,如何能够解决这个让他倍感苦恼的问题。

心理专家微笑着说道:“强迫性的行为虽然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但它对我们的伤害并不严重。它让我们通过微小的行为缓解了担忧和不安,将我们从负面情绪中暂时解放出来,这对我们是一种帮助。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解放行为。”

通过自我解放行为,人们能够获得短暂的安全感,产生一种类似于“石头终于落地了”的感觉,帮助人们静下来沉着地处理其他事务,不被负面情绪困扰。

猫先生还是有些疑惑,便问道:“如果我的情况仅仅属于强迫性的行为,那么强迫症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为了满足猫先生的好奇心,心理专家举了一个例子:

某人患有严重的洁癖,他每天都要把家里的地板擦得非常干净。擦地板时,他总要一遍又一遍地擦很久。每次他好不容易擦完地板后,如果觉得哪里不干净,哪怕发现擦过的地方有一片碎纸屑、一根头发,他也要重新擦一遍。

他为自己的洁癖感到痛苦,已经意识到即便不这样来来回回地擦地板,地板也一样非常干净。他也明白擦地板占去了自己很多精力,自己不应该这样浪费时间,可是他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擦地板的行为。

听了这个故事,猫先生觉得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确实比自己的情况严重得多。

心理专家进一步解释道:“强迫症患者非常突出的一个表现是,他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强迫思维,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没有必要去做,但还是控制不住地不停地做。”

猫先生问心理专家:“强迫症是如何产生的呢?”

心理专家说:“如果强迫性的行为一直不改变,导致强迫性的行为的情绪根源持续增强,那么强迫性的行为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强迫性的行为,是因为潜意识启动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击破后,我们就会患上强迫症。

曾经有一段时间,猫先生有不停洗手的强迫性的行为。猫先生的这种行为源自小时候玩泥巴不洗手,被喜欢的小女孩嫌弃。猫先生因为被嫌弃而丧失了自我价值,便产生了负面情绪,他的潜意识强迫他不停地洗手,实质上就是在保护他的自我价值感不继续受侵犯。

心理专家分析道:“当猫先生因为不洗手被自己喜欢的小女孩嫌弃时,他就意识到手脏会被排斥,让自己陷入人际交往的危险处境,因而产生了焦虑情绪。以后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他立刻就想洗手,以洗手来缓解焦虑情绪。”

心理专家做了一个假设。

猫先生放任焦虑情绪不管,他的焦虑情绪就会变得有指向性,进而出现恐惧情绪。之后,他为了压制焦虑情绪和恐惧情绪,就会强迫自己不停地去洗手。

此外,他还总会对一些小事进行过度思考。例如,他在去酒店住宿时,一进房门就想把房间打扫干净。此时,他的脑海中会出现两个矛盾的声音,一个声音是:“这里有很多人住过,肯定存在不少细菌,如果不打扫一遍,我就会生病。”另一个声音是:“我是来享受服务的,又不是来干活的,这种事让酒店保洁去做就好了。”这两种声音代表的思考模式在猫先生的大脑中不断博弈,导致猫先生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内心无比纠结。

处在这种状态的猫先生,如果不能先解决内心纠结的问题,就无法冷静下来进行思考,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于是,猫先生拼命在身边的小事上钻牛角尖,浪费精力。

心理专家说:“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中就只有一个思维闭环—我要把这件小事先干好!—到底干成什么样才算干好呢?于是,强迫症就出现了。”

心理专家告诉猫先生,如果他的强迫性的行为已经发展到强迫症的级别,他就只能寻求专业医生在临床诊断上的帮助了;如果他仅仅是被强迫性的行为困扰,那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自救。

我们之所以会出现强迫性的行为,是因为价值感和安全感受到了威胁,需要我们去寻找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情感关系,以求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这种情感需要是温暖的、理解性的、支持性的,能让情感关系的双方在其中产生共情。

猫先生觉得心理专家说的话很有道理,他确实应该多向朋友倾诉,和朋友一起去玩耍、运动。此后,每当猫先生遇到情绪问题时,他都会主动去询问朋友的意见。渐渐地,猫先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纠结,面对抉择不再患得患失,虽然他有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强迫性的行为,但他已经将情绪重新掌控在自己手里,不再受负面情绪的困扰。

强迫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对于一些无意义的事,人们心里知道没必要做,却控制不住地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