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无能为力的满腹牢骚
书名:猫先生的情绪自救作者名:董如峰本章字数:2856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6
猫先生问罗曼·罗兰:我怎样才能不再抱怨?
罗曼·罗兰回答:你还在抱怨,说明你对别人有期待。当你不再期待别人转而只相信自己的时候,你就不再会抱怨了。
年幼的猫先生正在沙发旁玩耍,爸爸拿着电视遥控器在调换着频道,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厨房手忙脚乱地做晚饭。
突然,妈妈对爸爸抱怨道:“你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也不过来帮我择择菜!”
爸爸坐在沙发上没有动,反而对妈妈抱怨道:“我开了一天车,腰都直不起来,你先给我按按……”
妈妈转头看向猫先生,抱怨道:“你就知道玩,也不知道帮大人干点儿活。”
妈妈的抱怨让猫先生习以为常,他长大之后,就很少对妈妈的抱怨做出回应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回应她还好,一旦回应了她,她必然还会发出更多的抱怨。妈妈的抱怨是没有休止的,所以他选择少回家,以此隔离妈妈的抱怨。
空间上的距离可以隔离妈妈的抱怨,但没办法彻底解决问题。在见不到妈妈的时候,猫先生觉得她一定也在对着别人抱怨。猫先生爱妈妈,他认为抱怨时的妈妈一定不快乐,那么为什么妈妈总是喜欢抱怨呢?
心理专家告诉猫先生,抱怨虽然是一种行为,但心理学上将它视为一种情绪表现。抱怨的情绪出现时,代表着人对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或困境无能为力,又对他人有所渴求和寄托,期望他人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从心理期许的角度讲,既然对他人抱有期待,那么当然会选择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抱怨,所以妈妈才会对猫先生抱怨。在潜意识里,妈妈认为猫先生可能会帮助她解决问题。
长期处在妈妈的抱怨声中,猫先生都没有发现自己也变得爱抱怨起来:今天的饭菜不合胃口,他会抱怨几句;今天的公交车晚来了几分钟,他会抱怨几句;就连走在路上听到小狗吠叫了几声,他也会抱怨几句……
猫先生为什么变得喜欢抱怨了呢?因为猫先生也会遇到让自己感到无能为力的事情。
一个人越是缺乏应对困难问题的能力,越容易产生抱怨情绪。小孩对大多数困难都拿不出解决办法,最容易产生抱怨情绪。哭闹、喊叫、找理由,都是他们发泄抱怨情绪的表现。成年人拥有更多应对困难的方法,在遇到挫折时会更加理性,但当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出现时,孩童时代的心理情境就会回来,他们就开始抱怨。
猫先生没办法决定饭菜是否合胃口,也没办法让公交车准点到站,所以他只能用抱怨来疏解自己心中的不愉快。在抱怨几句后,他似乎能感到一丝心安,但依然没办法让饭菜合胃口,让公交车在第二天准点到站。
既然抱怨无益于解决问题,那它有什么用呢?
心理专家告诉猫先生,有些抱怨是为了解决问题出现的,就像妈妈抱怨爸爸“只知道看电视而不帮忙做饭”,是为了解决爸爸“不做家务”的问题;但有些抱怨则是为了疏解内心压力、重新建立内心价值感而出现的,就像猫先生抱怨公交车晚点这件事,无论他找谁抱怨,都很难让公交车每天准时到站。
事实上,大多数人在抱怨时都知道自己的抱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他们的抱怨大多出于第二种目的,即寻求心理安慰,在内心重新建立自我价值感。
丈夫刚进家门就对妻子抱怨道:“这工作是没法干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还赚不到几个钱……”
妻子回怼道:“哪个工作好干啊!有本事你倒是找个轻松又赚钱多的工作啊!”
两个人互不相让,争吵不断,最后竟然动起手来。
丈夫的抱怨只是发一发牢骚,他并没想让妻子帮自己解决问题,而是想让她多理解一下自己、安慰一下自己。妻子显然没意识到这一点,她采取了一种错误的应对方法,进而引发了一场不必要的争吵。
这种情况猫先生也经常会遇到。每当他跟朋友抱怨老板对自己太苛刻时,朋友总会列举各种事例证明猫先生的工作做得确实有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劝猫先生不要总是抱怨,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这样,原本就不快乐的猫先生在朋友的“劝慰”下变得更加不快乐了。
不快乐的猫先生尝试着寻找自己出现抱怨情绪的源头,最后发现自己的很多抱怨都是没有缘由的。他知道即使得到了朋友的安慰,也没办法解决自己所抱怨的问题。猫先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只好向心理专家求助。
心理专家告诉猫先生,他之所以会出现抱怨情绪,主要是因为一种心理需求—价值感的缺失。他无论通过抱怨寻求帮助还是寻求安慰,都是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对目前的困境无能为力。
抱怨还有另一种心理需求,那就是获得认同。回想一下学生时代,当我们和要好的朋友聚在一起议论其他同学或老师时,每当听到对方的附和,我们都会发自内心地感觉舒爽,就是因为我们得到了认同。
猫先生也知道抱怨不好,因此尝试有意识地克制抱怨的情绪。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想要抱怨两句时,他就马上将要抱怨的话憋回去。这种方法很有效,至少猫先生身边的朋友都觉得他不再那么“负能量”了。但久而久之,猫先生的情绪却越来越消极。
心理专家笑着对猫先生说:“抑制抱怨情绪并不完全必要,因为抱怨从情绪转化为行为本身也带有一些积极效果。抱怨的行为,对于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但为什么有些人抱怨来、抱怨去,却变得越来越怨天尤人了呢?”猫先生不解地问。
心理专家回答:“抱怨之所以会产生负面效果,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只会抱怨,将情绪表现出的行为只停留在抱怨上,却忽略了抱怨之后要有所行动,结果使无能为力的感觉越来越强。”抱怨的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自己又无能为力,使受挫感持续增强、价值感进一步降低,发展到最坏的结果,就很难再驱动自己努力进步,也很难再听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或建议,就是猫先生说的“越来越怨天尤人”了。
猫先生选择强制自己不抱怨,或者抱怨了不行动,都只能治标,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内心的抱怨情绪。那么,如何根治抱怨的问题呢?
心理专家对猫先生说,行动是解决抱怨问题的最好方法。行动包含认知上的行动和行为上的行动两种。
在认知上,我们要收回一些对别人的期待,尤其是那种过高的、具有代入感的期待。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都很高,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总希望由孩子去实现,但这样很容易因为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抱怨。针对这一点,我们觉察一下自己的心理,看看自己的抱怨情绪是否因为对别人心存过高的期待,是否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了别人身上。如果是肯定的答案,我们就要改变认知,否则别人会被我们拖累,而我们也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行动上,我们可以用参与其中的方法来降低抱怨的强度。例如,我们把自己当作打工者,就很容易产生抱怨情绪,但如果我们能够采取一些行动,参与到公司的发展中去,主动将公司的事务当作自己的事业,就会相应地减少抱怨。
此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将期待转化为请求。例如,我们如果期待某个人帮助自己,便可以向对方提出请求,想办法获得对方的帮助。总之,尽量把期待变成现实,抱怨情绪也会减少很多。
猫先生终于明白,抱怨情绪,本质上是获得与他人亲近的需求,是一种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而又未被满足后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个体自我价值感建设的不完善,就像一种信号,提醒每个人要加强个人价值感建设,在应对各种问题时多向内部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
抱怨情绪往往出现在人们对眼前问题无能为力之时,他们希望通过抱怨获得他人的安慰、认可与帮助。
当个人价值感完善时,抱怨情绪便会随之减少。价值感越强的人,抱怨便会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