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终结
书名:火药、枪炮与革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297更新时间:2024-05-29 14:50:48
在中国先秦时代,战争受到军礼的约束和限制,“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但自从秦始皇以来,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无限战争。
一旦战争的号角吹响,整个国家就进入非正常秩序的战争状态,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个人都成为战争的受害者。每一场战争所波及的范围内,都是血流成河,白骨千里,生命和财富一起归零。
特别是中国古代战争最常见的城市攻守战,可以说是典型的无限战争。一座城镇被占领后,经常发生大屠杀。
这些历史足以证明,人类的历史是残酷的破坏性与残忍的记录,而人类的侵犯性远远超过人类的动物祖先。
从对待“战俘”的态度,可以看出有限战争与无限战争的区别。
在有限战争中,战俘被视为失败的战士;在无限战争中,战俘则被视为可耻的叛徒。有限战争虽然也对物质财富造成极大的毁灭,但并不构成对文明的严重威胁。
如果说中国传统律法是战争法的延伸,那么封建皇权统治下的株连和灭门灭族,就带有无限战争的典型特点。
西方世界因为受教会和骑士文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还多少保留了一些有限战争的克制,但在有些时期,他们对异族和异教徒,仍然不惜以种族灭绝式的无限战争来对待。
克劳塞维茨也不得不承认:“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
仇恨会引发战争,狂热也会引发战争。在西方,新教与天主教之争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这或许是无限战争在西方的滥觞。
当时,天主教军队像当年的十字军一样,对“异教徒”展开了征伐和屠杀。而新教地区的农民也进行着不断的偷袭,然后军队进行报复,杀光所有被发现的农民和他们的家人。当所有村庄都被破坏时,这些四处劫掠的士兵也陷入了困境,没有食物,无处栖身,甚至找不到水。
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德国人口由1800万锐减到400万,整个欧洲大陆哀鸿遍野,这简直是一个末日般的预兆。
或许是反感于三十年战争的疯狂和恐怖,18世纪的欧洲战争总体是相对文明的。
“破坏和不必要的流血受到严格控制,人们必须严格遵循有关战争的规则、习惯和法律”,这是18世纪战争游戏的通行法则。
相较于任何其他时代,这都是一个有限战争的时代。这是一段人类历史中的罕见插曲,战争变得相对而言易于控制和限制。
茨威格说:“历史无暇顾及公正。”现代战争试图以崇高的道德权力来重塑世界,这种毫无法律界限的战争变得极其危险。
在美国内战中、北方军司令格兰特明确要求对南方进行毁灭性的、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摧毁。用他的话说,不但要消灭敌人的军队,还要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和敌方居民的战斗意志。很多北方人相信,“结束这场战争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变得恐怖,变得令敌人无法忍受”。
事实上,这种“恐怖”既不空前,也不绝后。
半个世纪后的两场世界大战,将无限战争发展到极致。战争以国家联盟的形式,将世界划分为敌我两个阵营,在对对方进行封锁的同时,不择一切手段地攻击对方的商船、工厂和城市。古老的传统文明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欧洲在战后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当二战硝烟散去时,英国、法国、荷兰和德国都已经沦为一片废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民受害者占到12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一比例达到23。南京大屠杀和奥斯维辛集中营都是针对平民的大屠杀。
在现代条件下,全面战争的出现或重现,具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它违背了一个基本假设,即保卫平民是军队的功能。政府的军事部门和民事部门之间的关系就建立在这一假设之上。相形之下,本世纪的战争史简直就像是在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军队越来越不能履行这一基本功能,发展到今天,威慑战略公然改变了军队的角色,使它从保卫者变成一个滞后的、本质上没有作用的报复者。
进入现代以来,越来越发达的军事技术使战争成本的增长态势发生逆转。从海洋到天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开始计算,如何提高每一块金属的投入产出比,如何降低战争成本。
战争成本的降低,也体现在军人和平民伤亡人数的大大降低。战争从武装占领,变为武力更迭他国政权,从无限战争变为有限战争,这是战争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的低代价也使战争变得更加容易发生,一些倒行逆施的国家政权变得更加脆弱,时刻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在一些情况下,因为没有了征服和占领,现代战争对一般民众的影响正越来越小,有时候简直像是一场经济寡头与政治寡头之间的私人决斗。
人们对无限战争的恐惧或许是因为原子弹。对整个人类来说,原子弹的出现使“世界末日”的古老预言更加真实了——在战争状态下,核武器让人类有能力快速消灭自己。
在广岛爆炸23年之后,当年负责两颗原子弹运送任务的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科斯”号舰长马克维,因不堪忍受沉重的罪恶感而自杀。
负责制造这两颗原子弹的犹太科学家奥本海默拒绝继续研制氢弹,被美国政府宣布为政治不安全人物,成为当时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
在冷战时代的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同样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当苏联军队攻入阿富汗时,萨哈罗夫成为唯一一个公开谴责这场战争的苏联公民。
人是万物之灵,拿破仑和爱因斯坦分别证明了人的两种可能。
据说拿破仑临死前总结自己的一生,留下这样一段话:“我曾经统领百万雄师,现在却空无一人;我曾经横扫三大洲,如今却无立足之地。耶稣远胜于我,他没有一兵一卒,未占领过尺寸之地,他的国却建立在万人心中。世间有两种武器:精神和利剑。从长远看,精神必将打败利剑。”
作为原子弹的最先倡导者和最早反对者,爱因斯坦为现代世界留下的遗产,不仅是相对论,还包括一份“反战宣言”——作为人类来说,我们必须记住,人类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选择和平,在我们眼前的是不断进步的幸福、知识、智慧。相反,我们是在选择死亡。人类:记住你们是人类,忘记其他的。如果你能这样做,一个新的天堂将出现;如果你不能,那将是宇宙中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