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伯爵
书名:火药、枪炮与革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150更新时间:2024-05-29 14:50:39
关于中国近代史,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提出了一个“冲击——回应”理论。按照他的解释,中国近代史是因为与西方发生碰撞才开始的,这导致中国从此以后一直处于西方的阴影之下,处处要与西方进行对比,胜则喜,不胜则悲,则怒。因为在火器技术上的落后,中国后来十分信奉“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
中国人常常以大国为荣。不过,《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句话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美国学者霍夫曼认为,正是因为中国太大,才导致了火器技术的迟滞——
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口,是东亚最大的经济体,这让那些使用火药武器的对手相形见绌。虽然人均税收低,但中国不会遇到小国对手所遭遇的人力、开支受限的问题。国土面积的悬殊虽然没能阻止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会让一些潜在的拥有火药武器的敌人不敢轻易挑衅中国,或者说至少会让他们后悔曾侵扰了中国。长期看来,中国之大使潜在的对手不敢开战,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战争,但也减少了整个东亚地区运用火药技术发动战争的数量。结果,不仅对中国,还对所有潜在的对手国家来说,火药武器的创新步伐因而更为缓慢,只因中国是令人畏惧的对手。
事实上,即使近代史上中国在与西方的战争中一败再败,仍基本保持了国家的完整,并未沦为印度那样的殖民地,也没有像奥斯曼帝国那样分崩离析,这多少也说明了大有大的好处。因此,火药和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并不是中国想要这样,而是没有提高火药技术的压力和需求。在相对封闭的东亚,中国的老大地位是安全而稳固的,直到西方炮舰的突然闯入打破了这种安稳。
从鸦片战争开始,这场军事“大分流”突然重新汇合,东西方的剧烈碰撞,引发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性结果。
早在崇祯年间,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就独立发明了燧发枪,并在《军器图说》中阐述了燧发枪的形制构造。
这一发明无疑是枪械发展史上的创举,因为燧发点火不仅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扰,而且不需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并且在各种情况下都可发射,增强了发射的机动性。
可惜的是,明末的社会动荡使这项技术遭到埋没。入清之后,有人为康熙和乾隆制成少量燧发枪,供其打猎。但这些新技术的火器并没有为清朝军队所用。直到鸦片战争时,中国还停留在五百年前的火绳枪时代。
更为不幸的是,不仅火绳枪在天朝军队装备中仅占一半,而且这些火器也基本上掌握在鄙视火器的八旗军之手,常常被唤作“烧火棍”。
清军的鸟铳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1至2发,而当时英军的制式来复枪射程已经约达300米,射速为每分钟3至4发。在射击精度上,手工时代的滑膛枪与工业时代的来复枪更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火帽枪的出现,使步兵可以全天候作战。
1841年,一连印度兵在三元里被围,大雨让他们的燧发枪无法射击。正在这时,两连配备火帽枪的海军陆战队及时赶到,使他们得以解围。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火器水平还可以一拼的话,那么20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英法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技术层面上了。具体地说,枪炮火力和射程的大幅度增长,让进攻的军队想要接近敌人变得越来越难,哪怕是一支快速移动的骑兵,也同样如此。
世界似乎总在中国之外。对一个封闭停滞的帝国来说,20年不会带来任何变化,但对日新月异的工业时代来说,20年时间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当时,清军仍是弓箭加鸟铳,而英法联军装备的是击发式恩菲尔德步枪,最大射程1100米,每分钟可射击5发子弹。当这样的步枪成百上千互相叠加,加上火炮的巨大威力,可以共同构建起一个密不透风的火力网,可以想象,哪怕再勇敢的古代武士面对它都无法逃生。
历史总是充满各种荒诞和戏剧性,常常超乎人们的想象。
一队“马镫——弓箭”时代的帝国官军,遭遇到一队“钢铁——蒸汽”时代的现代化军队,一场大屠杀就开始了。
这场屠杀发生在咸丰十年的北京八里桥。
僧格林沁,这个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尔的第二十六代孙,率领着3万多清朝步骑兵,冲向蒙托邦率领的6000多法国陆军。这场战斗,其结果毫无悬念,英法联军轻松取胜,而清军骑兵几乎全军覆没。
从当年用麻袋来装十字军骑士的耳朵,到如今八里桥覆灭,历史在600年间打了一个颠倒。当年是蒙古骑兵扮演屠夫的角色,如今他们成了工业时代的猎物。阿姆斯特朗大炮将这些成吉思汗的后代撕成碎片。“法国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像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
僧格林沁的军队在本质上与成吉思汗的军队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是他们遇到的是枪炮武装的现代军队,而不是金戈铁马的贵族骑士。即使成吉思汗再世,他的命运也不会比僧格林沁甚至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好多少。
远东这场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开,蒙托邦就被凡尔赛宫的拿破仑三世授予“八里桥伯爵”。
历史的发展推进是有规律的,很多时候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波浪线。600年后,当年被蒙古骑兵带到西方的火药又回来了,但一切已物是人非。发明火药的中国竟然被人以火药洗劫,这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荒诞的场景。
八里桥之败,使八旗精锐彻底覆灭,清朝统治者用完了最后一张王牌。
傲慢的英国人将一门巨型火炮架设在安定门上,留守的恭亲王奕訢就在炮口下的紫禁城中,签下了《北京条约》。
奕訢这一年只有28岁,他还不知道照相机这种东西。在英方随军摄影师的偌大镜头面前,“这位皇帝的兄弟惊恐地抬起头来,脸刷的一下就变得惨白……以为他对面的这门样式怪异的大炮,会随时把他的头给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