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溃败
书名:火药、枪炮与革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889更新时间:2024-05-29 14:50:34
虽然对明朝军队来说,引进和装备佛郎机、火绳枪和红夷大炮是一大进步,但黑火药的能量仍然不能与现代炸药同日而语,更何况当时并没有成熟的工业技术做基础。
人类的战争是极其复杂的,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千千万万,武器只是其中之一。
客观来说,早期热兵器与冷兵器相比,仅是有一定的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骑兵来去如风,而早期火器射速较慢,“临阵不过三发”,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同时,火器属于技术性兵器,关键在于严格的训练和配合,一旦管理松懈、团队涣散,反而不及简单原始的刀箭。
对此,戚继光就曾反复提醒过——
夫今胡虏之技,远唯弓矢,近唯腰刀。……弓矢射不能及远,仅可五十步。使我兵敢于趋前拥斗,虏矢不过三发,则短兵相接,弓矢无用矣,此无足畏也。……铳尽发则难以更番,分发则数少而不足以却聚队。手枪打造,腹口欠圆,铅子失制,发之百无一中,则火器不足以与虏矢敌矣。
在萨尔浒战役中,总兵官杜松就是被女真兵一箭射死的,因为他盔甲的铁锈了,箭头穿胄而入。明军管理混乱,兵器铁甲生锈糟烂是常有的事。这在战场上往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器械不精,不可言兵;五兵不利,不可举事。”与刀枪铁甲相比,火器的制造和维护更加复杂。在明朝的官有体制下,这些火器的质量极其低劣,明军拿着这样粗制滥造的武器上战场,结果可想而知。
明朝后期引进的西式火器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从制造到操作使用,都需要专业技术以及严格的管理与训练。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时有人自发编撰了许多关于西洋火器的技术指导书,如《西洋火器法》《西洋火攻神器说》《西法神机》《火攻挈要》《神器谱》等。
赵士祯在《神器谱》中指出,火器的关键在于精确,用他的说法就是“精工”,国产火器正是在精工方面存在差距——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曰:风俗习尚使然耳。曰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个人奉为职业,保守富贵。若兵器不堪,讵唯畏法,且畏班辈见笑,习尚成风,安有不精之理。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一经节省克落,便难行法。既无利结于前,不畏法绳于后。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器相通,有其器必有其道。火器虽小,在它背后却有一系列相关技术和文化的支撑。中国火器之所以“滥恶”,也是因为更深层的原因。面对当时战局不利和官场腐败,赵士祯只能叹息。
明朝后期的两场对外战争,一场能打败火器时代的日军,一场却惨败于冷兵器时代的女真骑兵。最不幸的是,朝廷最后根本无力控制自己的军队,他们在关键时刻纷纷倒戈背叛,转而成为帝国的掘墓人,使仅仅百万人口的女真得以轻易入主中原。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明朝建立之后,便对开国元勋加以杀戮,之后以文官太监钳制军人。卫所制度下,打仗只是副业,导致专业程度不高,遇到战事不得不依赖地方私人武装。
当时,欧洲的国王们正依靠军队开疆拓土,在中国则恰好相反,军人的地位极低,这让初来乍到的利玛窦惊讶不已——
这个国家中,大概没有别的阶层的人民比士兵更堕落和更懒惰的了。军队的每个人必定过的是一种悲惨的生活,因为他们应召入伍并非出自爱国心,又不是出自对皇上的忠诚,也不是出自任何想获得声名荣誉的愿望,而仅仅是作为臣民不得不为雇主劳作而已。军队中大部分人是皇上的奴隶,他们服奴役,有的是因为自己犯过罪,有的则是为其祖先赎罪。当他们不从事军事活动时,他们就被派去干最低贱的活计,例如抬轿,饲养驭畜以及其他这类的奴婢行业。只有高级官员和军事长官才在军队范围内有一定威权。供给军队的武器事实上是不能用的,既不能对敌进攻,甚至不能自卫。除了真正打仗时外,他们都只携带假武器,发给他们假武器是为了在演习时不致完全没有武器。我们已经描述过,无论是官是兵,也不论官阶和地位,都象小学生一样受到大臣鞭打,这实在荒唐可笑。
“明朝不能发挥本身力量,不能引用军事科技非只表现于一时一事,而有官僚组织及社会状态为背景,积习已成。”崇祯十五年,局势已十分危急,在一次御前会议上,有人提议起用西洋人汤若望制造红夷大炮,以加强军力。然而,官拜左都御史的东林领袖刘宗周说:“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若望向来倡说邪教,堂堂中国,若用其小技以御敌,岂不贻笑?”崇祯说:“火器是中国长技,若望比不得外夷。”刘宗周仍坚持道:“若望小技,何益成败?目今要慎选督抚,若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何愁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