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雪与希腊火
书名:火药、枪炮与革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83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5
如果说古希腊文化的精髓是美学,那么蒙古文化的精髓就是暴力美学。
蒙古人的好战加上火药的暴力征服,改变了亚欧大陆原先的政治结构和民族版图。许多古老的文明遭到灭绝,许多国家从此一蹶不振,一些新的民族趁机崛起,形成新的国家。被击溃的国家产生了大量的难民,四处流散。这种大范围的种族交融,打破了传统的民族界限。
有人打了一个比方说,突厥人就像是一辆自东向西穿越亚洲的大巴士。起点是于都斤山,终点是伊斯坦布尔。从东到西的漫长旅行中,不断有人上上下下,但他们都自称是突厥人。
蒙古人对中亚的攻击,摧毁了一个古老的阿拉伯帝国,突厥人通过加入蒙古征服的队列而迅速崛起。
突厥人和蒙古人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军事贵族。从塞尔柱到帖木儿,再到奥斯曼,突厥人继承了蒙古人的军事遗产,以中亚内陆的新主人自居。
今天的阿拉伯地区以盛产石油而闻名世界。其实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就通过加热天然沥青提炼出大量的石油,石油和沥青、树脂、硫黄、生石灰的各种混合物,可以用来制作由弩炮发射的火攻武器,但这些“火器”与火药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唐朝时期,中国的硝和炼丹术通过贸易传入阿拉伯世界。当时阿拉伯人把从中国传来的这种白色的药称为“中国雪”,波斯人称之为“中国盐”。古代阿拉伯对欧洲的战争中,曾使用过许多纵火剂,却没有火药或者硫黄。直到蒙古铁蹄摧毁了地中海沿岸的大马士革,阿拉伯人才第一次见识到可怕的火器和火药。
蒙古人到来后不久,阿拉伯人已经能制造和使用“中国火枪”和“中国火箭”,这与中国的“火箭”和“突火枪”类似,他们称其为“马达发”——即阿拉伯语中“火器”的意思。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强大的蒙古帝国不过是昙花一现。当阿拉伯人掌握了火药和火器技术之后,他们就信心满满地从欧洲人手中争夺地中海霸权。从战争史来说,阿拉伯人几乎继承了蒙古人未竟的征服之路,用火药带给欧洲人一个漫长的噩梦。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把火炮比作瘟疫,既邪恶致命,又寻常可见,说它是“魔鬼的战争机器”,发明火药和火炮的“不是人类,而是魔鬼的代理人”。
1325年,阿拉伯军队进攻西班牙的巴沙城,他们用抛石机发射“中国火球”,声如雷震,西班牙人遭遇到了一个世纪前匈牙利人和波兰人的悲惨命运——城市被攻陷,居民被屠杀。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由东到西的火药革命。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君士坦丁堡的沦陷。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穆罕默德二世用装满火药的大炮,对准1000多年前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修筑的城墙展开轰击,一举结束了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结束了一个古老的欧洲中世纪神话。
东罗马帝国,就是中国古籍中的“大秦”或“海西国”,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该城位于马尔马拉海北岸,扼黑海出入门户,为亚欧交通要冲。
公元前660年,古希腊人在这里始建拜占庭城。4世纪初,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重修旧拜占庭城,将它建成为一座三面环海,只有一面靠陆地的坚固堡垒,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以后,狄奥多西斯二世进一步加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使得这座城市成为“野蛮人攻不破的城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最为著名的建筑。5世纪中期,查士丁尼大帝开始修建,因工程过于浩大,这座气势恢宏的教堂在一个世纪后才完工,成为东正教的世界中心。
由于君士坦丁堡横亘欧、亚交界处,既阻挡了阿拉伯帝国征服叙利亚、埃及,进入西欧的道路,也阻挡了西欧十字军骑士进攻耶路撒冷和地中海中部沿岸地区,因此君士坦丁堡常常成为中世纪战争的风暴角。用中国古话说,就是所谓的四战之地,易攻难守。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君士坦丁堡依靠高耸坚固的城墙,和一支西方世界强大的军队,虽然几经兴衰沉浮,但依然奇迹般地屹立千年不倒。无论是波斯人、哥特人、斯拉夫人还是阿拉伯人无数次攻城,最后都铩羽而归。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里说,要是没有拜占庭,匈奴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的铁蹄,真不知道要席卷欧陆多少次了。
东罗马帝国军队有一种极具特色的撒手锏,就是一种类似中国火药的“希腊火”。
根据传说,是一个叙利亚人从西里西亚逃亡到君士坦丁堡,提供了“希腊火”的配方及制作方法。“希腊火”的主要成分包括硫黄、沥青和松脂等易燃物,平时装在有喷嘴的容器内,作战时将水注入容器,容器内的易燃材料便燃烧起来,内部压力使火焰从喷嘴射出,可烧毁敌方舰船和士兵,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和声响,极具震慑效果。
674年,拜占庭人首次使用“希腊火”,就成功地打败敌人;717年,庞大的阿拉伯舰队遭遇火攻,“希腊火”一举成名。
诡异的是,这种“秘密武器”最后竟然在东罗马帝国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