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固若金汤

书名:火药、枪炮与革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281更新时间:2024-05-29 14:50:11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经大散关进入关中,包围了小城陈仓。

5万蜀军兵临城下,坚守陈仓的魏国名将郝昭毫不畏惧。

诸葛亮先遣魏延攻打,连日无功;再使郝昭的同乡游说其降,亦被郝昭严词拒绝。诸葛亮只得用兵强攻,使尽各种手段,陈仓城仍不能破。

郝昭以3000名守军,踞城池阻止十几倍的蜀军北伐,相持达20余日,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居然也无计可施,最后因粮尽只好退兵。

此次攻守战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火攻战例,“火箭”首次见于史册。

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向敌方,从而实施远距离纵火。

战争是一种力量较量。对防御一方来说,城墙能有效地取代许多士兵。从效益上来讲,这是一种很好的置换。相比于士兵,它们既不需要食物,也不需要饲料,因而极大地缓解了防御者的补给问题。

此外,它们有效地将轻型和重型步兵的优点结合了起来。城墙与沟渠提供了比盾牌强大得多的障碍,防御者能够像轻型步兵那样直接向进攻者投射武器,同时还有城墙提供的防护,使自己免受进攻者投射武器的伤害。

还有就是,城墙让防御者居高临下,其投射武器无论在射程还是速度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攻城一方无论使用云梯还是攻城塔,都要忍受守城者的袭击,如弓箭、沸油、烈火和滚木、雷石等。

所谓守,并不是一味死守,其实是守攻结合。依靠城池庇护,守城者也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想出击时就出击,不想出击时就闭门不出。而攻城者就比较被动,想进攻时,对方有城池阻挡;想休息时,对方却随时都可以开城来战。

三国时期,张辽据守的合肥被孙权以十几倍的兵力包围,但张辽却以骑兵屡屡主动出击,孙权一方损失惨重,士气低迷,不得不撤兵。

在很多时候,攻守胶着,攻城者不得不选择再筑一道城墙,或挖一圈壕沟,既能阻止对方出城偷袭,也能起到严密围困的效果。但这样一来,其实是将攻城的希望寄托在“饥饿”二字上,只能坐等对方弹尽粮绝,最后饿死。而这往往要耗费漫长的时日,有时甚至以年计。

《管子·权修》中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如果说攻城战是一场消耗战,那么对攻方来说压力会更大,因为攻方人数更多,面临更大的后勤压力。古代粮食一般都存放在城市,在战争爆发前,守方往往会坚壁清野,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难以就地获得补给。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堪称是最为可靠的防御性武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除非守城者在兵临城下时,因恐慌弃守,或者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投降,否则,一旦守城者有充足的粮草储备,并有鱼死网破、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勇气,那么任何英勇善战的攻城者想要达到目的,都是极其艰难的,正如韩非子所说,“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

战国时期的法家商鞅也极其推崇守城:“四战之国务在守战。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其城难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就是说,不消灭所有守城之人,就无法进城。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特点是,必须接近敌人才可以杀死敌人,而城墙却阻止了这种靠近。同时,城墙制造了居高临下、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守城优势,并使骑兵优势失去效用。

兵家认为,“量土地肥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又说,“城之不可守者:大而人少;小而众多;粮寡而柴水不供;垒薄而攻具不足;土疏地下,灌溉可泛;邑阙人疲,修缉未就。凡若此类,速徙之”。可以说,只要城市守军能找到食物和水,他们就能躲在厚实的围墙后面,进行长期的抵抗,所谓“高筑墙,广积粮”。如果依山傍水,构成天堑,那几乎是天兵亦不可撼动。

因此,孙子说“攻城则力屈”,他将攻城列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在安史之乱中,以骑兵为主的安史叛军几乎势不可当,这时出现了一位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张巡,他仅以为数不多的军队,依托城池多次击败叛军,不仅鼓舞了唐军的士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也是唐肃宗至德元年,用安禄山“大燕”的纪年则是圣武元年,即756年。张巡以1000余人守雍丘,叛军令狐潮用4万军队围攻雍丘,“围凡四月,贼常数万,而巡众才千余,每战辄克”,最后令狐潮只得兵败而去。

两年以后,张巡又以6800余人的兵力守睢阳,而敌军多达10余万人,反复以云梯、钩车、木驴、地道等各种方法攻城,均被张巡击退。

张巡并不只是一味死守,还时不时地乘敌不备主动出击,突击直冲贼营,“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余人,杀士卒三千余人,逐之数十里”。

如此一来,围城者反倒对被围者害怕起来,便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以防止张巡出击。

就这样,张巡在睢阳坚守了整整一年,城中粮尽,便吃马,马吃光了吃老鼠、吃麻雀,最后连皮制的铠甲弓弩也煮着吃了。人们都知道城破必亡,所以也没有人叛变投敌。最后睢阳沦陷时,仅存400活人。

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守城之战,最后虽然城陷,但从战争史上来看却是一场巨大的胜利。张巡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在一年时间与叛军作战400余次,杀敌达12万,牵制了数十万敌军,用小小的睢阳保障了整个江淮地区的安全。

安史之乱使中国北方生灵涂炭。因为张巡的坚守,南方得以免遭兵燹,中国历史因此而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文化南移。

可以说,城市攻防战是冷兵器时代最典型的战争形式,这种残酷的拉锯战甚至延长到火药时代。但火药的出现,无疑敲响了城墙的丧钟,所谓的“固若金汤”,逐渐成为一种古老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