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与四轮
书名:轮子、战车与帝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71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4:09
回顾关于轮子的历史,早期中国曾经历了一个繁荣的轮子时代,双轮马车几乎成为先秦至两汉最经典的历史图腾,无论是驰骋于战场,抑或是奔波于列国。此后,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以骑代车后,反而以轿代车,以人代畜,轮子在中国逐渐走向没落。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人口众多的印度——
从事印度铁路建筑的工程师们了解到,印度劳力虽然价格低廉,却是用手来搬运土和石头;但是他们却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会使用手推车。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印度人习惯于把沉重物品用筐子盛上,顶在头上进行搬运,并且拒绝改变。我们甚至看到过一篇报道,说印度劳工把手推车顶在头上而不用轮子去推。可以想象,这种阻力反映出一种分散任务、增加就业的愿望,对妇女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轮子最早起源于西方,而且,最早出现的是四轮车,后来才有了双轮车。但在后来的历史中,西方又经历了一次从双轮车到四轮车的发展过程,并最后导致了汽车的诞生。
中国尽管有一个漫长的轮子时代,但却未像西方世界一样,将两轮车发展到四轮车。这是一个不应被人们忽略的历史细节。
现代考古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传统印象,有时候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在先秦时代的墓葬中,考古者曾经发现过一些四轮车,但这些四轮车只是礼仪用品,并非生活实用的交通工具。即使造车和筑路技术都极其精湛的秦始皇时期,也没有造出一辆四轮的御用马车。
回顾中国的交通史,在两轮车的基础上,中国所做的唯一改进是减少轮子:只用一个轮子而发明了独轮车;一个轮子都不用,结果发明了轿子。独轮车属于人力车;轿子其实也可以归入人力车,只不过去掉了轮子。
中国虽然拥有灿烂的轮子文化,以及漫长的轮子历史,但是当1902年汽车从上海进入中国之时,中国人却难以想象汽车与中国两轮车会有什么关系。
与中国两轮车相比,西方四轮马车是一个更伟大的创造,因为它具有独立的转向装置。
就技术史来说,转向装置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甚至说,丝毫不逊色于轮子的发明。中国人虽然学会或者说发明了轮子,却未能发明独立的转向装置,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现四轮车。
与中国相反,欧洲具有古老的四轮车历史。在瑞典南部的古老岩画上,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能够通过前轮转向的四轮马车;而罗马共和国时代,就常常以四轮马车作为军队的辎重运输工具。
与两轮车相比,四轮车行驶更加平稳,运输量更大。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对凯尔特人的四轮车进行了改进。他们用旋转式前轴来转向,使用整块的轮辋和轮箍,以增加轮子的强度;同时用镶有金属边的轮毂以减少摩擦。经过改进后,四轮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
公元200年时,罗马四轮马车在罗马驰道上,24小时可行驶160公里,中途只需停车更换马匹。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四轮马车成为欧洲平原主要的运输车辆。
四轮马车不仅拉货,也常常用作载人。人们乘坐公共马车,从一个地方快速地到达另一个地方,这使欧洲人很早就体会到旅行的乐趣。
与两轮车相比,四轮车对道路的要求较为苛刻,需要更为平坦的路面。从这一点来说,四轮车在欧洲的普及,得益于擅长工程修筑的罗马时代。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有长达8万公里的平坦车道,再加上欧洲大多数地方平坦如砥,这才使四轮马车畅行无阻,备受青睐。
因为道路完善,从罗马时代开始,欧洲大宗商品的陆路长途运输,就几乎全部采用了高效的四轮马车。
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进入封建割据的中世纪,因许多道路年久失修,两轮车和驮马反倒更为实用和普遍。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找到中国难以发展出四轮车的现实困境。
在中世纪欧洲,城堡林立,匪盗响马频频出没,公共交通几乎完全中断,大多数人一生的活动半径不会超过10英里。即使近代以后,因为治安和道路问题,出行仍是一桩令人生畏的事情。
对法国人来说,从巴黎到里昂,在17世纪时要走上十天,在18世纪也还要五六天。从巴黎去布鲁塞尔,也差不多需要这么长时间。
对英国人而言,在1750 年以前,英国的公共马车车次很少,而且缓慢如牛车。从伦敦去700公里以外的爱丁堡,路上需要两个多星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英国的道路时说:“乡下的大部分道路从未进行修理,有许多地方,重载车辆已不能通行,有些地方甚至骑马旅行也有危险,唯有骡子才是安全可靠的运载工具。”
直到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路况才恢复到古罗马人当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