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轮之车
书名:轮子、战车与帝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41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4:08
春秋时期,人们还不会骑马;到汉朝时,人们仍以轮子为荣,乘车多于骑马。按照朝廷的舆服制度,“乘车者,君子之位也”。吕后摄政时期,将马车作为国礼送给匈奴单于,“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汉昭帝时,韦玄成以列侯身份陪祀惠帝祠庙,因下雨路滑,他未驾驷马之车,而是骑马前往,被认为有罪,削除封国,降为关内侯。当时为了打击民间商人,还特别规定“贾人不得乘马车”。
到南北朝时,战乱频仍,加上马镫普及,轮子渐遭冷落,文人士大夫无不以骑马为荣,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隋唐。因为马匹充足,骑马在唐朝很普遍,“无复乘车,贵贱所行,通鞍马而已”。
既然大众都骑马,要显示与众不同,只能不骑马。当时的皇族有不屑于骑马者,便以人力的步辇显示其尊贵,或以肩舆来代步。《隋书·礼仪制》记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
在著名的古画《步辇图》中,唐太宗端坐在一乘“步辇”上,由两个宫女扛抬,四角还有宫女扶持。据说唐太宗就是坐着这种步辇接见吐蕃使者的。
唐玄宗一次欢宴百官,醉者赐以床褥,“肩舆而归,相属于路”。
但总体而言,这时候的轿子还属于简易的“肩舆”,只不过从专为山路所用,扩大到为个别人的日常代步而已,主要供皇室贵族和行动不便的醉酒者、病弱者、妇女或老年人使用。
《宋史》记载,宋太祖曾“乘肩舆,从十数骑幸讲武池”。
宋朝初期,沿袭的是五代时期的舆服制,官吏只准骑马,不得坐轿。但轿子还是很快就在民间普及起来。
当时的轿子已经有很大的革新,将肩舆和歩辇上的乘椅躺椅,改造成为全封闭的轿厢。这种新式“暖轿”,不仅外表华丽,也大大提高了轿子的私密性和舒适性。
全封闭的暖轿出现以后,轿子才在中国真正流行起来。
首先是轿子品种增加:皇帝的专用轿叫銮舆,官宦贵族用轿为檐子,还有女人专用的女轿。《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一种豪华型大轿,竟可同时乘坐六个人。
当时的舆服制度对官员乘轿仍有所约束。宋太宗规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轿”。赵普有足疾,被宋太宗特许乘“檐子”,赵普感激涕零,竟因此上表谢恩;四朝元老文彦博年老体弱,宋真宗特许他乘轿上朝。这应当都是特殊的恩典。
当时的辽国也只有皇帝才能乘轿,即使皇太子,也只能乘车。
官是官,民是民,井水不犯河水。
有宋一代,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生活繁荣,民间轿风一直屡禁不止,最后完全走向商业化。
在《清明上河图》中,不仅有许多骑驴、推车和赶车的,也可以看到许多轿子。北宋哲宗时,“京城士人与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轿自载,四人舁之”。宋徽宗时期,汴京城里已有许多专门出租轿子的店肆。
靖康之乱后,宋室自汴梁南迁临安。江南多雨路滑,皇帝赵构颇为体恤:“君臣一体,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许乘轿,唯不以入皇城。”
实际上,南宋时期,纲常松弛,奢侈之风日盛,庶民不准乘轿的舆服制度基本失效。“中兴后,人臣无乘车之制,从祀则以马,常朝则以轿。”
因为道路和马匹的制约,唐宋时期一直车轿并行,但到南宋时,轿子的使用完全超过了车辆,成为主要出行工具。朱熹说:“自南渡后至今,则无人不乘轿。”就连医卜星相这些下九流的民间艺人,也动辄乘坐二人小轿招摇过市,“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南宋后期,官吏阶层无不热衷于坐轿,都不愿乘车。当时马匹非常稀缺,驾车只能用驴或牛。驴车太小,而牛车又非常笨重。牛车需要三到七头牛拉动,走起来也非常慢。
相比之下,人力轿子比牛车驴车更加快捷和体面,几乎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官方因此一度加强了对轿子等级的限制,反而放松了对车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