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文明
书名:轮子、战车与帝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15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4:03
泓之战虽规模不大,但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它不仅宣告了步兵的崛起,更标志着商周以来,“成列而鼓”的“礼义之兵”即将告别战场,新型的“诡诈奇谋”战争时代已经到来。
虽然宋襄公在泓之战中战败身死,但却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赞扬。《左传》上对宋襄公的评价为“礼也”,说他能够遵守“军礼”。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在司马迁看来,宋襄公是出于礼让才导致战败。
或许出于同样的原因,不少现代学者认为宋襄公是一位捍卫正义战的悲剧人物;吕思勉先生以泓之战中宋襄公所表现出的礼乐精神,而赞许“春秋时犹有能行仁义者”。
宋襄公所处时代,已经是中国礼时代的末期。但许多史料显示,宋襄公之后,仍有一些军事贵族在坚守古老的游戏规则——军礼。
正如前文所述,春秋时期战争为贵族战争,一般都必须遵循“军礼”,否则就是“违礼”。
《左传》中记载,一次晋国打齐国,正好齐国国君去世,晋国只好停战撤兵,等新国君登基、齐国安定了再开打。
《韩诗外传》记载,赵简子死后,中牟发生叛乱,赵襄子遂进攻中牟,恰逢中牟城墙崩塌,赵襄子立即停止进攻,直到中牟修补好城墙后,才再次开战。
赵襄子这样坐失战机的理由,就是春秋君子叔向所坚持的贵族原则: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如果某国遭灾,粮食歉收,这时候也不能去打;否则就是落井下石,有失仁义。
在军礼的规范下,战车时代的战争可以说比较斯文厚道。换句话说,军礼传统下的战争,是有限的和可控的,有时候也算得上是文明与正义的比拼。
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
“周制”下的封建制度相对于“秦制”下的专制制度,是比较克制的和文明的,也是比较反对暴力的。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敬天保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据经史所载,西周成康时代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
在“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均以仁义著称。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帮助燕国击退狄人。燕君很感激,送桓公时竟然送至齐国境内。按周礼,只有送周天子才能送出自己国境,诸侯之间是不允许的。怎么办?桓公思考片刻,干脆把刚才走过的地割让给了燕国。齐桓公这一仁义之举,赢得了众诸侯国的尊重,“诸侯闻之,皆从齐”。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在孔子看来,正义和政治的感召力,远远要比暴力的兵车更高尚。
只是暴力的发展完全超出孔子的想象。与步兵时代的战争相比,兵车竟然成为“仁”的化身。
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严格恪守传统的战争法——《司马法》,甚至将“仁义”二字悬挂于战车之上。
班固称赞说: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平定齐国内乱,在战场上恪守军礼,堪比周文王,从道德上作为“霸主”是当之无愧的。
《司马法》是一部上古军礼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兵书,据说是姜太公所著。李靖曾跟唐太宗说起此事:
周之始兴,则太公实缮其法:始于岐都,以建井亩;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以立军制;六步七步,六伐七伐,以教战法。陈师牧野,太公以百夫制师,以成武功,以四万五千人胜纣七十万众。周《司马法》,本太公者也。太公既没,齐人得其遗法。至桓公霸天下,任管仲,复修太公法,谓之节制之师。诸侯毕服。
也就是说,当年正是依靠战车和《司马法》,周打败了商,后来齐桓公又依靠《司马法》而得以称霸。从某种意义上,《司马法》也是中国最早的“战争法”和“国际法”。
其《天子之义》篇说:“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
在《仁本》篇中,更是强调战争的仁义本质——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衰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春秋时期对战争形式的要求是“以鼓战,以金止。不鼓不战。……君子不战未成陈之师”。
之所以“逐奔不过百步”,是因为战车要保持队形整齐,必须进退一致。这个节奏是很难掌握的。如果追击敌人超过百步,就很难保持队形整齐。
作为成语的“五十步笑百步”,出自战国时期孟子之口。按照一些学者的说法,在早先战争中,战败一方逃跑,跑五十步就可以了,敌人是不会再追过来的,如果跑一百步,就显得有点可笑了。后来人往往忘掉了五十步与一百步之间的区别,认为不管怎么说都是逃跑。但在春秋时代,一切都是要符合礼的规范,逃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