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春秋大义

书名:轮子、战车与帝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2395更新时间:2024-05-30 14:24:01

纵观中国几千年灿烂历史,不能不承认,春秋时期堪称中国文明的黄金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富有东方色彩的无数原创文化喷薄而出,奠定了中国未来独树一帜的文明样式,成为人类文明谱系中最为独特的一支。

春秋,这是孔子用一部历史著作命名的时代。

雷海宗先生说,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春秋”,希腊文化的春秋时代是公元前650年左右到亚历山大崛起的300年间;西欧的春秋时代,就是宗教改革与法国革命间的三个世纪,即所谓的“旧制度时代”。

春秋时代,在任何高等文化的发展上,都可说是最美满的阶段。它的背景是封建,它的前途是战国。它仍保有封建时代的侠义和礼数,但已磨掉封建的混乱与不安;它已具有战国时代的齐整与秩序,但尚未染有战国的紧张与残酷。人世间并没有完全合乎理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但在人力可能达到的境界中,春秋时代可说是与此理想最相近的。

封建制度不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一个制度。封建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但这个人身依附和奴隶制不同,它是两个自由人订立的一个契约。在封建时代,两个自由人通过契约建立起君臣关系,这就构成了封建制度的一个最基本单元。

在封建制下,君臣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君和臣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双方都要信守契约。“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君侵犯了臣的权利,臣是可以反抗的,这样的反抗的事例在“春秋三传”中比比皆是。孔子说:“邦无道,天下共伐。”孟子不仅认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指出,“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对于暴君,人人得而诛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互相竞争,战车作为主流军备达到巅峰状态,几乎是无车不战,无战不车。先秦时期的著名兵书《六韬》中说:“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

据说《六韬》是姜太公所作。太公对战车极其推崇,他认为在实际战争中,如果是平地,一辆战车的战斗力相当于80个步兵,或者是10个骑兵;如果是险要的地方,战车的作用会打个折扣,不过也占据着对步骑兵的优势,100辆战车可以轻松击败万人大军。

春秋时期,出现军的建制,每军万人,大国往往有左中右三军,晋国有六军。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是“乘”。“乘”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当时,战车的数量基本上就是一国军事实力的象征,所以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说法。周天子有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故称“万乘之主”。其他拥有征伐之权的大国一般都号称“千乘之国”,小国则只有区区“百乘之数”。

齐鲁两国发生“长勺之战”,双方出动战车300乘,基本与武王伐纣时的战车数量相同。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国出动兵车700乘;60年后,两国战车就同时发展到4000乘,楚国后来甚至自称“万乘之国”。

战车带来霸权,晋国叔向曾威胁“革车千乘”的鲁国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

这一时期,中国造车技术已非常成熟,战车生产量也非常高。

《考工记》中,对车轮制造的平正均衡、稳定耐磨等,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当时没有工艺复杂的滚动轴承,使用的是两个大小接近的金属圈组成的滑动轴承;装在车毂的大圈叫锏,装在车轴上的小圈叫 。虽然这不如现代轴承的滚动摩擦阻力小,但安装后加上润滑油,其摩擦损耗还是小多了。如果没有这层锏和 ,木轮毂与木车轴很快便会磨坏。

这种驷马战车成为各诸侯国军队的标准装备后,大规模的车战往往动辄就有几百辆战车,甚至上千辆战车参战。

春秋时期的战车为单辕的独辀车,其形状与商代铭文“車”字和“两”字很相似。一般战车的车轮直径为1.44米,轮距2.17米。

为适应作战需要,战车分为不同种类,国君所乘的战车称为“戎车”,其形制与一般战车基本相同。《禹鼎》记载,“戎车百乘,斯骏二百,徒千”,即一辆战车有两匹马,10名步兵。

按《司马法》记载,一乘战车有甲士10人,步卒20人,共计30人。到春秋时期,步兵增加,一辆战车配72名步兵、3名甲士。据此可知,早期周军的人车配比为30∶1,春秋时期逐渐变为75∶1。可作为对比的是,现代美军陆军的步兵与战车比例为60∶1,可见即使在热兵器时代,战车战术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战车实际上是一个作战平台,战车兵的武器被称为“车之五兵”,即矛、戈、剑、盾、弓。

戈是战车时代的主流武器。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戈是石制的,也有玉制的,或直接用兽角制成。青铜技术出现后,金属戈成为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战斗武器,尤其适合在战车上使用。

戈为勾兵或啄兵,即用以钩挽敌人并啄刺敌人之装柄长兵。钩敌人之颈项而致其死,或钩近而以短兵砍毙之,故谓之勾兵。从上啄下入人头,或从旁横啄入人腰,故谓之啄兵。勾与啄为戈之基本效用,而并无直刺之能力,是以戈非刺兵。

汉字作为形象字,往往暗藏着历史的秘密。在汉字“國”字中,就有“戈”字,它代表着“操戈执锐”的军队。除此之外,“國”还包括边界和人口,以及承载人口的土地。

作为一个典故的“吴钩”,原本是吴国的一种戈。吴王阖闾曾以百金悬赏招聘做戈者,后来吴国善做戈的工匠很多,吴戈因此名声远播。就连楚国屈原也称赞,“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车兵有时也用戟。

戟与戈比较相似,但其柲部更长一些。

将戈与矛合为一体,就是戟。戟的柄前直刃可以刺杀敌人,旁边的横刃可以勾啄敌人,兼具勾刺的双重作用。

因为战车是人、马与机械组成的一个复杂战争机器,战车与战车之间的战斗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一辆战车加上四匹马,长宽都在三米以上,占地面积超过九米。战车冲锋时,考虑到前后左右的车距,需要的场地更大。因此战争之前,必须事先约定好地点,最好地面平坦、面积广阔。当然天气也要晴朗。

战车靠跑在前面的马拉动。战斗时,双方战车不能面对面进行冲击,而必须互相错开,否则双方的马就会撞在一起。

虽然在双方接近时可以进行远射,但双方真正的战斗,往往只限于双方战车擦肩而过的瞬间。在这个短暂的“窗口期”,双方用戈或戟互相攻击,而且一次只能进行一个回合。考虑到两车之间的距离,车上甲士所用的武器长度一般都在三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