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烽火戏诸侯

书名:轮子、战车与帝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334更新时间:2024-05-30 14:23:58

作为中国第一个郡县制皇权帝国,秦的出现,象征着沟通技术的大飞跃。包括驰道、直道、车马、文字和科层制官僚体系,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

除了长城和秦陵,秦始皇最大的遗产或许就是巨大的道路网络。

对大秦帝国来说,修建道路不仅是为了掠夺财富和进行武力镇压,主要还是为了保持信息通畅,也就是通信。

古代社会没有电报、电话这样的现代通信技术,只能依靠人来传递信息。特殊情况下,也会使用驯化的信鸽。

所谓“鱼雁传书”,多半属于传说。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几十年,音信全无。后来汉匈和好,汉朝向匈奴要人,匈奴托词苏武已经亡故,汉使便诈称,皇帝收到了大雁带来的苏武书信。匈奴信以为真,才将苏武送回汉朝。《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通信困难,尤其是战争情况下,军情十万火急,为了快速传递军事情报,古人想尽了各种办法。无论中外,一般都采用烽火告急。

万里长城并不简单的只是一堵墙。除了战争防御,长城还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瞭望敌情。因此,烽火台是长城的基本设施。从秦长城到明长城都是如此。

烽火台也叫烽燧,相隔数里,连接成线,依靠视觉来传递简单的信息。白天燃烟为烽,夜晚放火为燧。白天用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不散;夜里用加有硫黄和硝石的干柴,让火光更加明亮。

为了传递更复杂的信息,又约定了不同的烟火形式,比如一支烟、两支烟、三支烟,或者一堆火、两堆火、三堆火,等等,不同的信号表示不同的报警信息。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善闻周达曰宣”,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天下太平。周宣王死后,周朝就落在他的儿子周幽王手中,“动祭乱常曰幽”。

周幽王刚刚即位,关中就发生了大地震,渭水断流,岐山崩塌。

周幽王非常宠爱褒姒。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博她一笑,在骊山点起烽火,各路诸侯以为犬戎来犯,千里驰援,结果虚惊一场。幽王因此失信于诸侯。后来犬戎果真来袭,幽王举烽火告急,再也无人理睬。幽王被杀,西周遂亡。

此事在《史记》和《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但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它并不真实。就如同将商朝的灭亡归结于妲己一样,褒姒也是一个类似的角色,所谓“妖女祸国”。

钱穆先生认为,用烽燧报警主要出现在汉朝与匈奴战争时期,西周时期不见得就有烽燧;再者一说,西周的灭亡也与烽燧没有多大关系。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说:“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

在现代人看来,一些历史是需要考证的。

从现代眼光看,古代烽燧的效率也非常低,不仅传递的信息极其有限,而且速度也非常慢。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一个烽燧台的守军发现敌情后,经过商议后决定报警,立刻点燃烽燧。从点火到燃起浓烟大火,让下一个烽燧台的友军看清楚,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也就是说,信息传递到数里之外就需要5分钟,那一个小时也只能传递30公里左右,一天最多能传递700多公里。

这样看来,与骑马传书相比,烽燧的速度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烽燧还是比骑马可靠。所谓“看山跑死马”,就是指在交通困难的山区,视力传递的速度要比骑马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