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车东来
书名:轮子、战车与帝国作者名:杜君立本章字数:187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5
在世界历史上,苏美尔人发明轮子和车子是最早的,中国的轮子也可能是从苏美尔人那里学来的。
在中亚地区的史前岩画中,有的马车形象与甲骨文中“車”字几乎完全一致。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马车可能是从中亚直接发展过来的,而中亚的马车又来自欧洲及西亚。殷墟出土的双轮马车与两河流域的马车在外形上令人惊奇的相似。
根据汉学家狄宇宙的分析,殷代战车是从古代西伯利亚的安德罗诺沃人处借鉴而来。
在东方文明形成初期,包括小麦、马车、青铜、日历等很多重要创造,都从西方传了过来,主要是来自两河流域。这些基础性的发明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塑造了一个延绵至今的古老文明。
根据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汉字“马”的上古音对应着更为古老的印欧语词根marko。“车”的上古音也与古印欧语有相当的联系,与苏美尔、闪米特、卡特弗里安语中表示“轮子”的词有关。因此,学者们推断,在先秦中国,“马”和“车”两个词有点类似于现代“坦克”和“吉普”这样的借音外来词。事实上,马拉战车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和吉普也确实非常类似。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原始的车轮是没有轮辐的,这种车轮被称为“辁”。
夏代前后,无辐条的辁逐渐被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替代。由辁发展到轮,使车辆的行走部件发生了一次大变革,为殷商造车奠定了基础。
先秦早期有一种没有辐条的“根车”,是用自然滚圆的树干或树根做车轮。秦始皇很喜欢这种结实的轮子,但为了显示尊贵,他用黄金对轮子进行了装饰,这种车就叫“金根车”。后世人少见多怪,常常想当然地将其改成“金银车”,贻笑大方。
“根车”或许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轮子,这种轮子甚至有可能不是人类特意的创造,而是对自然存在的圆形物的“借用”,最早的滚木大概就是这样。
历史是一门讲究证据的学问,如果说夏文明的历史还比较模糊乃至可疑,那么相对而言,殷商时期的考古发现就非常多了,尤其是车马之类。
殷商的车马坑直到近代才被发现。对大量出土车马坑的研究足以证明,殷商时期的造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所造之车朴素而又坚固。
孔子大概是没有见过殷商时代的车子的,他非常怀旧,他的理想就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在殷商时,已经有了相当精致的两轮车。在距今3000多年前殷代文物中,考古学家发现当时贵族都习惯于用马车来为自己殉葬。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祭如在”,死亡是生命的轮回与继续,一个人生前所过的生活在死后还要继续。可以推断,这些殉葬用的车应该与墓主生前所用的马车一样或相似。
因为木材在地下会很快腐朽,所以经过几千年后,进行考古挖掘,除过一些金属配件,很难获得真实的车子。后来,考古专家采用剥剔技术,仍可得到原车的大致轮廓。许多车马坑所呈现的,就是这种剥剔效果。
在许多车马坑中,常常可以看到车轮被统一放置在墓室的一侧,而不是完整的马车。这其实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现代汽车需要保养,古代车子也一样,尤其是车轮。
古代车轮都是木制的。木材的物理性质并不稳定,会因为外界的温度、湿度或压力而出现变形。木制的车轮长时间不用,在温度湿度和车身的压力下,就会发生变形,影响轮子转动。为了避免这种状况,闲置的车子一般都会拆卸掉轮子,把车轮统一存放。
从造车技术来说,这些车都由一个车厢、一个车辕和两个轮子构成,也就是所谓的独辀车。
西方文字中没有量词,但汉语中量词各不相同。船的量词是“艘”,车的量词是“辆”。“辆”是个形声字,最早时直接用“两”作为车的量词。实际上,这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乃至篆字中,“两”是一个带衡木的车辕,一个车厢,车厢里有两个人,形象地比拟了一辆独辀车。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车没有制动装置,为防止车轮自由滑动,停车后常常用一块木头阻碍车轮,这块木头就叫轫。后来“发轫”就成为开始、出发和启程的代名词。《离骚》中说:“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轮子完全是商贸经济的产物。
商业活动追求效率,而轮子本身就是效率的标志,所谓“乘良马固车,可以速至”。《周易·系辞下》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随着政治的发展,轮子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变成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至奚仲为夏车正,建其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级”。《礼记》中也说:“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
讽刺的是,从秦嬴政始,封建时代的专制皇权为了维护等级秩序,以严酷的法家治国,重农抑商,利出一孔,商人竟然遭到前所未有的轮子制裁,规定“贾人不得乘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