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效应(1)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844更新时间:2024-05-27 17:11:30
常璩是杰出的史学家,著书立说是他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也是他的道义担当。他撰写《华阳国志》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地记录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人物事迹、山川地理和郡县沿革,为后人留下一部优秀的地方志。常璩深知地方志的传承效应,所以他的记述非常严谨,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到日常的民俗民风,事无巨细,都认真待之。
真实可信是《华阳国志》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譬如常璩采录了很多民间谚谣,记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地域文化特点与社会生活风貌。他反对黑暗腐败,希望社会安宁,列举了一百多种高尚的美德,崇尚至孝、清白、克让、忠正、明廉、义士、述作等。
常璩重视家风家规,推崇孝道,这也是《华阳国志》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中国的孝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涵,也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奉行孝道,方能家风淳厚,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华阳国志》中关于孝道的记载比较多。譬如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称赞巴人的民风民俗说:“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诗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又说“永言孝思,享祀孔嘉”,认为永远孝敬祖先,是一种大善和大美。
常璩记载了许多孝道故事。譬如成都人禽坚,字孟由,他的父亲禽信是县吏,奉命出使越嶲,被夷人抓了当作奴隶贩卖。他的母亲当时怀着他已有六个月,等他出生后,他的母亲就改嫁了。禽坚长大后,去夷人地区寻找父亲,历经千辛万苦将父亲接回成都,又将母亲迎回。此事很典型,得到了州郡的赞扬。常璩的记述很精练:“坚壮,乃知父湮没,鬻力佣赁,求碧珠以求父,一至汉(中)〔嘉〕,三出徼外,周旋万里,经六年四月,突瘴毒狼虎,乃至夷中得父。父相见悲感,夷徼哀之。即将父归,迎母致养。州郡嘉其孝,召功曹,辟从事,列上东观。太守王商追赠孝廉,令李苾为立碑铭,迄今祠之。”
又譬如雒人姜诗,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喜欢饮用江水和吃鲤鱼脍,而且习惯和邻母分享饮食,姜诗每天都会准备好这些供母亲和邻母食用。姜诗的儿子去江边汲水,不幸掉入江中溺死了,姜诗不敢告诉母亲,怕母亲伤心,便说儿子去外地游学了。常璩记述说,姜诗的至孝感动了天地,“于是有涌泉出于舍侧,有江水之香,朝朝出鲤鱼二头,供二母之膳。其泉灌田六顷,施及比邻”。东汉初,有盗贼劫掠乡里,但都敬重姜诗而不敢骚扰。汉明帝下诏称之为大孝,察孝廉。姜诗做过江阳令与符县县长,“所居乡皆为之立祠”。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巴蜀地区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又譬如犍为武阳人李宓(即李密),其祖父李光做过朱提太守,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他跟着祖母一起生活,自幼好学,博览五经,“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后来晋武帝征召李宓为太子洗马,李宓为了孝养祖母,撰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陈情表》,上疏固辞不受,晋武帝“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李宓家风淳厚,对子女后代也有很好的影响,常璩说李宓有“六子,皆英挺秀逸,号曰‘六龙’”。长子李赐做过汶山太守,少子李兴做过太傅参军,幼子李盛做过宁浦太守。常璩详细记述了李宓的孝道故事,并颂扬了晋朝重视孝道的政策,这对弘扬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常璩具有明显的民本思想,在著述中比较重视对平民百姓的记述,这也是《华阳国志》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尚书》中已有“重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重视民本的概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民本的认识与论述,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古代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荀子、贾谊等人,对民本的作用和意义都有深刻认识。譬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非常经典,认为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了。民本不仅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更是决定政权存亡、事业兴衰、力量强弱、社会稳定与动荡的关键。起源于先秦的民本思想,对文人学者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闪烁着民主光芒的先进思想。
常璩《华阳国志》还比较重视记述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形,诚如宋代吕大防(《宋史》卷三百四十有传)在刻印《华阳国志序》中所说:“晋常璩作《华阳国志》,于一方人物,丁宁反覆,如恐有遗。虽蛮髦之民,井臼之妇,苟有可纪,皆著于书。”宋代李即在《重刊华阳国志序》中也说:“(常璩)于一方人物尤致深意。虽侏离之氓,贱俚之妇,苟有可取,在所不弃。此尤足以弘宣风教,使善恶知所惩劝;岂但屑屑于山川物产,以资广见异闻而已乎?”
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常将一些小人物与达官贵人、才子文人并列,还特别记述了很多妇女的事迹,其中既有上层妇女,更有平民女子。常璩讲述了她们对家庭与社会的贡献,不分出身贵贱、身份高低,对她们的事迹都给予了褒扬。由此可知,常璩选择入史的人物,并不以出身、地位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必须是令人称道的“忠臣孝子,烈士贤女,高劭足以振玄风,贞淑可以方蘋蘩者”,凡是具有“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的人物均可入史,所以很多被史家不屑一顾的贱民,许多被社会漠视的小人物,常璩却看到了他们闪光的事迹,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写入了《华阳国志》之中。这展现了常璩秉笔直书的个性和他的庶民化倾向,也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封建社会历来都看重门第,常璩却与众不同,能够如此著述实为难得。
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对官吏的褒贬,也大都是通过百姓的评议来表达的。譬如他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说到东汉的蜀郡太守:“建武以来,有第五伦、廉范叔度特垂惠爱。百姓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来时我单衣,去时重五裤。’”录用当时的民间歌谣,歌颂了蜀郡太守中的几位“著德垂绩者”,表达了对关爱百姓的官吏的敬重。常璩还说:“汉时县民朱辰字元燕为巴郡太守,甚著德惠。辰卒官,郡獽民北送及墓。獽蜒鼓刀辟踊,感动路人,于是葬所草木顷许皆仿之曲折。迄今蜀人莫不叹辰之德,灵为之感应。”说明朱辰惠爱百姓,因而才深受百姓缅怀。常璩对为官清廉者也是深表赞赏的。譬如“孝明帝初,广汉郑纯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上自三司,下及卿士,莫不叹赏。明帝嘉之,因以为永昌郡,拜纯太守”。而对那些不法官吏,常璩则给予了痛斥。譬如南中牂牁郡在晋元帝时,“太守建宁孟才以骄暴无恩,郡民王清、范朗逐出之”。常璩对那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世家大姓,也深表厌恶,对惩治豪强的官员则予以赞扬。譬如“广汉刘(庞)〔宠〕为令。大姓恣纵,诸赵倚公,故多犯法。濮阳太守赵子真父子强横,(庞)〔宠〕治其罪,莫不震肃”。常璩的这些记述,显示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可知他是站在百姓立场上为民而言的。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常璩还将很多民间传说、巴蜀风尚、反映大众生活的民俗民风等收入《华阳国志》,载入史册。这也体现了他编纂思想的大众化,使得《华阳国志》这部地方志颇接地气,具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鲜亮特色,增添了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