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地方名人

地方名人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830更新时间:2024-05-27 17:11:29

常璩为地方名人立传,记载了汉晋时期巴蜀地区的各类名人,其中有的在为官从政方面很有作为,有的在文化学识方面很有成就,有的以忠孝仁贤而闻名于当时。常璩如实记录了诸多地方名人的事迹,不仅表达了对这些地方先贤的敬重和推崇,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巴蜀社会人文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常璩撰写人物传记,并不限于人物的身份地位,尤其重视文化名人的品德与影响。《华阳国志》中记载了汉晋时期巴蜀地区的贤士淑女几百人,大都是忠、孝、仁、义、尊师、守节、贤淑、隐逸等典范人物,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可见常璩对入传的人物,自有其标准和条件,并非随意而为。这也说明常璩的选择与记述都是非常严谨的,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史学家的胸襟气度和独到的眼光。

从这些人物的地域分布,可知汉晋时期巴蜀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当时,巴蜀地区已经形成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并形成了比较好的家风传承。汉代以来蜀地教育的兴旺,不仅促进了文运的勃兴与社会风气的改良,也对人才的涌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从文翁在成都积极倡导兴办学校,之后各州县也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建立,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郡学为主导的学校体系。与此同时,私学与游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巴蜀地区的一些州县兴起了私人授徒讲学和游学的风气。有些比较有名望的饱学之士,通常都会招收学生。他们的学生,既有本地人,又有从外地来的。汉晋时期的游学之风,在巴蜀地区已成为一种风尚,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对此就做了较多的记载。譬如谯周在年轻的时候曾向秦宓请教求学,后来陈寿等人又成了谯周的学生,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典型例子。他们薪火相传,都成为蜀地的名人。

据常璩记载,蜀中还有许多传授门徒的老师,都是颇有影响的人物。譬如什邡人杨宣,在天文领域和预测灾异等方面很有学问,“教授弟子以百数”,汉平帝时为讲学大夫,他的一些门生后来都成了大儒。

又譬如东汉初新都人杨厚,精通术数等学问,汉顺帝时征召他做议郎、侍中,《后汉书》卷三十说他因为朝中“阉宦专政,言不得信”,于是“称病求退。帝许之,赐车马钱帛归家。修黄老,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后来朝廷又多次下诏征召他入朝做官,用古礼聘请他,他都称疾辞而不就,八十二岁病故于家。门人为其立庙,每年春秋时节常祠之,以示纪念。常璩也记述说,杨厚在朝做侍中,上言“皆效验”,很多预测都说准了,由于“大将军梁冀秉权,自退去,授门徒三千人。本初元年及建和中,特征聘,不行。年八十三卒。天子痛惜,诏谥曰文父”。杨厚的一些弟子,“皆征聘辟举,驰名当世”。

又譬如绵竹人董扶、任安,都师从过杨厚,成为很有学问的人,“家居教授,弟子自远而至”。董扶被公车三征,到京师做过侍中,后还蜀,继续教授弟子。任安也被公车征召,却不愿做官,终身布衣。他们培养的一些弟子“皆名士,至卿佐”。

常璩还记述了蜀中才俊年轻时候的游学与交往。譬如郪人镡显、雒人蔡弓,都好学不倦,跟随当时的大儒名师读书,“俱携手共学,冬则侍亲,春行受业”。他们与张霸等人为友,一起求学,后来都官至公卿。镡显做过豫州刺史、长乐卫尉,蔡弓做过庐江太守、议郎。又譬如雒人段恭,也自幼好学,到过很多地方拜师求学,“少周流七十余郡,求师受学,经三十年”。这堪称是游学成才的典型例子了。常璩记述的这些人物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汉晋时期蜀中的好学之风。

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有“讲学图”与“阅读图”。譬如四川博物院收藏的画像砖上就有传经讲学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儒家学者向弟子们讲学授课的情景。成都西郊曾家包汉墓出土的墓门画像石上,刻画有一位年轻男子,头着帻,身穿广袖长服,跪捧书卷,做阅读状。这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读书之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汉代成都教育与文化发达的生动缩影。

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还记录了很多巴蜀妇女的事迹,首创了地方志为妇女立传,讲述了贤妻良母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列女情况的记录,可以了解当时妇女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所以地方志中重视对妇女的记录是很有道理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常璩的高明之处。

两汉魏晋时期,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很关键,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才和家风的传承,在巴蜀地区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常璩《华阳国志》对此就做了一些记载,表达了对家庭教育、培育人才、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视和赞扬。譬如成都人张霸,自幼好学,《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益部耆旧传》说:“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年数岁知礼义,乡人号为张僧子。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故字伯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张霸后来“为会稽太守,拨乱兴治,立文学,学徒以千数,风教大行,道路但闻诵声,百姓歌咏之”。可见张霸兴办教育、改善社会风气,是很有作为的。常璩又记述说,张霸前妻病故,续娶司马氏女敬,前妻生有三男一女,司马敬生一男,“抚教五子,恩爱若一”。张霸年老病卒,葬于河南,司马敬与诸子回到蜀中居住,“子光超禀母教,为聘士也”。常璩赞扬张霸之妻司马氏“敬司穆穆,畅始玄终”,能够善始善终,弘扬了好家风,惠及了后人。常璩还专门称赞了张霸的孙女叔纪,称“叔纪婉娩,十媛仰风”。常璩记述说,叔纪嫁给了广汉王遵,“至有贤训,事姑以礼。生子商,海内名士。广汉周干、古朴、彭勰,汉中祝龟为作颂,曰‘少则为家之孝女,长则为(家)〔夫〕之贤妇,老则为子之慈亲。终温且惠,秉心塞渊,宜谥曰孝明惠母’”。常璩着重撰写的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倡导读书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堪称蜀地的榜样。

据《后汉书》卷三十六记载,张霸不仅做官政绩卓著,而且很有学问,曾精研《严氏春秋》,“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张霸的儿子张楷(字公超),继承家学,也精通《严氏春秋》和古文《尚书》,而且擅长道术,居家教学,门徒常百人。因为名气大,一些贵戚之家也来傍邻而居,张楷迁徙避之,“家贫无以为业,常乘驴车至县卖药,足给食者,辄还乡里”,后来“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张楷不愿做官,被推荐和征召多次,他都婉拒了,终生教学,育人无数。张楷安贫乐道,以教书讲学为乐,这也说明了家风传承的重要。他成了博学之士,并通过授徒教学扩大了蜀中好学之风的影响。

常璩记述的巴蜀士女很多,按照郡县排列,蜀、巴、广汉、犍为、汉中、梓潼六郡士女有二百多人,其中妇女就有五十余人。有的是记录其生平事迹,有的是用赞注的方式,有的还采用了图像列传,称为“峨峨淑媛,表图铭旌”。

常璩重视忠孝节烈、志趣高洁、崇善敬贤,对民俗民风的叙述比较客观公允,对权贵们的作为与政绩抑扬有别,直言不讳。这也展现了常璩的人生境界与治学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他严谨的学风。因此,《华阳国志》问世以后,很少有人对其提出批评。总之,常璩重视地方名人,以此来彰显巴蜀人文特色。常璩的记述严谨而又真实,这是《华阳国志》最为显著的特色,也是《华阳国志》非常值得称道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