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南中诸郡(2)

南中诸郡(2)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519更新时间:2024-05-27 17:11:17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诸葛亮早在辅佐刘备之初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针,可谓高瞻远瞩,见识深远。但南中的情形比较复杂,要使西南各部族服服帖帖接受蜀汉的管辖并不容易。刘备病故后,南中诸郡就发生了叛乱。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诸葛亮以初遭大丧,未便加兵,到后主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已经稳定了蜀中形势,并同孙吴恢复了联盟友好关系,这才亲自率军南征越嶲、益州、永昌、牂牁四郡,平息了雍闿、孟获等的叛乱。陈寿《三国志》中对此记载比较简略,连孟获的姓氏都没有提及。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则详细记述了诸葛亮南征的路线、用兵方略、平叛过程以及孟获的族属问题,并记述了诸葛亮治理南中所采取的很多措施:“建兴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嶲。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诸葛亮的行军路线是由宜宾、屏山入凉山,然后进入越嶲。“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秋,遂平四郡。”诸葛亮七擒孟获,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诸葛亮通过攻心战,恩威并用,消除了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南中地区大小诸夷从此不复叛乱。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了巩固获得的胜利,采取了一些很重要的策略和措施。首先是在行政上加强了对南中的治理,将益州郡改为建宁郡,分建宁、越嶲、永昌郡中的部分县设置了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郡设置了兴古郡,南中自此分为六郡,使南中各郡县的划分与设置更加精简合理,同时任命了几位能干的太守,分管南中各郡行政军事事务。其次是选拔南中的优秀人才封官任职,常璩就记述了诸葛亮对南中人才的重用:“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孟获、爨习、孟琰等人都是南中地区的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将这些南中的俊杰人才任以官职,加以重用,不仅团结了南中地区的大姓富豪,也笼络了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民心,有效地加强了对南中各郡的管辖和治理。再者是收编了南中的人马,扩充了蜀汉的兵力,“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青羌兵骁勇善战,后来成为诸葛亮北伐部队中的一支劲旅。诸葛亮还“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很,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还从南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资供应,“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诸葛亮充分利用南中的人力物力,补充和加强了蜀汉的力量。常璩认为治边的关键就在于尚贤使能,对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杰出成就,特别是诸葛亮能够重用少数民族人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为加强汉夷文化交流也做了很多事情。常璩对此也有较为详细的记录,譬如关于诸葛亮为夷人做图谱的故事,《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侯王……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与瑞锦、铁券,今皆存。”由此可知诸葛亮对西南各部族的民俗民风因势利导,将汉文化传播到了南中各地,并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织锦技艺带到了南中地区,使南中民众也学会了织锦。现在云南等地的“侗锦”“武侯锦”“诸葛锦”之类,就是从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流传下来的。诸葛亮在南中地区的威望很高,影响巨大,所以南中各族人民将功绩都归于诸葛亮,比如南中地区流行的铜鼓,民间口碑流传都说是诸葛亮制作的,皆称为“诸葛鼓”,一直沿袭至今。还有南中地区一些与诸葛亮相关的地名或遗迹,大都附会有诸葛亮平定南中时的故事。常璩记述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的史实,后来很多著述都加以引用,影响可谓深远。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还记载了关于永昌郡哀牢夷的九隆神话。说永昌郡就是古代的哀牢国,因为境内有哀牢山,所以取名哀牢国。传说“其先有一妇人,名曰沙壸,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有一沈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谓沙壸曰:‘若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壸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曰元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壸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龙)〔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以为王。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龙崇拜是东方民族广泛流传的一种信仰形式,沙壸是哀牢夷女始祖形象,也是西南母系氏族的缩影,与东夷的女娲、商人的简狄、周人的姜源,属于同一文化类型。

哀牢是滇西古老的原住民,属于土生土长的原始部落。《史记》中未见记载,其他史料对哀牢的记载也极少。关于哀牢的族名由来、哀牢的活动区域、哀牢为龙所生的始祖神话传说及哀牢人有“衣后着尾”“臂胫刻纹”“穿胸儋耳”的独特习俗和手工纺织的家庭小作坊,以及哀牢的社会组织特点“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其渠帅皆曰王”,等等,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都有记载。

常璩《华阳国志》对哀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记载,南朝刘宋时范晔撰写《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关哀牢的内容,就是根据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的材料,做了改写和补充而成的。唐代李贤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关于哀牢夷的传说曰:“自此以上并见《风俗通》也。”李贤的这一说法显然有误,因为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并无这段文字。后来有人依据李贤的说法,将这个传说收录为《风俗通义佚文》,其实也是有争议的。古人对所引用资料的出处,有时会记错而张冠李戴,关于哀牢的传说就是一个例子。有关哀牢的内容应该出自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而非应劭《风俗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