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故事(1)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335更新时间:2024-05-27 17:11:14
常璩记载,巴族也是古老的部族,《华阳国志·巴志》就记述了巴国的历史。
巴国最初是由起源于西南地区的很多原始部落组成的。《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学者们通常解释大暤就是伏羲,而伏羲与女娲都是神话人物,巴人则为伏羲的后代,这当然是一种神话色彩很浓的传说。《世本·氏姓篇》则记述了巴人先祖廪君创国的传说,说“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当时“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其他四姓互相赌胜,巴氏子务相掷剑中石、乘土船浮水不沉,众皆叹服,“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后来又率众乘船来到盛产鱼、盐的地方,射杀了盐水神女,“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采录了此说,做了大致相同的记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沈,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并说“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后来的一些类书和地理书,譬如《太平御览》《水经注》,也都引用了此说。这些记述虽然传说的色彩很浓,但也透露了早期巴人是联络了其他一些部族而建立巴国的史实,并揭示了巴人有白虎崇拜之习俗。崇虎是巴人习俗中的一大特点,巴人喜欢双结头饰,因而被称为“弜头虎子”。巴人使用的青铜剑、青铜矛上,常雕铸有双结的人像。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土家族即为古代巴人的后裔。
《世本》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记述,是了解巴人起源与廪君创建巴国的重要依据。但这段记述中的关键情节又有诸多问题,譬如廪君的土船怎么能入水不沉。泥土做的船不仅不沉,还能乘坐载人,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又譬如廪君射杀盐水神女的记述,神女能够变化飞行,也好似神话情节一样。关于廪君崛起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时候,又如何与中原王朝的历史对应,文献记载没有细说。至于巴氏的传承关系,史籍中也是语焉不详。还有就是巴族的起源,也有些含糊不清,总之疑问很多。
常璩可能觉得这些传说过于荒诞,因此并未采用。《华阳国志·巴志》记述巴国历史是从大禹治水开始的,并对大禹与涂山氏的联姻做了重点记述。《华阳国志·巴志》说:“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又说:
“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大禹兴于西羌,和蜀人的关系本来就很密切,又和巴人联姻,娶了涂山氏为妻,生了儿子启。为了纪念巴禹联姻,后世巴人特地修建了帝禹庙,并刻铭以记。常璩的如实记载,使我们对这段历史获得了较为真切的了解。常璩记述这段历史的用意,主要是肯定巴人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表明巴和中原的密切关系也是由来已久的。
关于大禹娶涂山氏的传说,根据古籍中的记载,大约在先秦时期就开始流行了。首先是《尚书·益稷》中的记述,大禹自述“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关于《尚书》的成书时间与流传,历代学者看法不一,颇有争议,或有认为是伪书的。王国维认为“《虞夏书》……或系后世重编;然至少亦必为周初人所作”。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沿袭了《尚书》的说法:禹曰“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学大家,由于《史记》的巨大影响,这个记载便成了权威之说。
其次是《吕氏春秋·音初》的记载,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佚文》说“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又说“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为嫁娶日也”。《吕氏春秋》系吕不韦门客著所闻集论而成,成书于战国时期,可知大禹娶涂山之女为妻的传说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了。《楚辞·天问》中也有“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于台桑”的记述。《楚辞》也是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于南方楚地的一部诗歌作品,相传为屈原所作。《楚辞·天问》中的这段记述,也反映了大禹娶涂山之女的故事在当时的传播。《吴越春秋》也记载了“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禹因娶涂山女,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
这些记载虽然故事内容大致相同,但关于涂山究竟在哪里,却有不同的说法与记述。一说在江州(今重庆),常璩便采用了此说。一说涂山即会稽山,如《越绝书》与《国语·鲁语》中的记述。一说在九江当涂,如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应劭注《汉书·地理志》就采用了此说。一说在安徽寿春(今安徽寿县),或说在安徽当涂(今安徽怀远),杜预注《左传·哀公七年》的记载就引用了此说。为什么对涂山在哪里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呢?当然是因为涂山是大禹娶妻生子之地,而大禹是非常了不起的治水英雄,又是夏王朝的开创者,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所以很多地方都愿意和大禹攀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