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秦并巴蜀(3)

秦并巴蜀(3)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876更新时间:2024-05-27 17:11:13

李冰是第三任蜀郡守,其上任时间大概在秦昭王三十年张若离蜀调任黔中郡守的时候,离任时间应在其后任“金”于始皇九年(前238年)接任蜀郡守之前。李冰长时间担任蜀郡守,为其在蜀中施展才能大干一番事业提供了条件。李冰在任期间有许多杰出的作为,如大力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李冰最重要的功业就是修建了都江堰,根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了真正的粮仓,为蜀人带来了长远的福祉。常璩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夸奖李冰是“能知天文地理”的奇才,“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天人合一的伟大创举,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千古绝唱,使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更重要的是,都江堰造福千年,恰如余秋雨所说:“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李冰在水利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史籍中对他的记载却很简略,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说:“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也做了相同的记载。扬雄《蜀王本纪》中也简略地记载了李冰治水的事迹:“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水精。因曰石犀里也。”此外,应劭《风俗通》记载了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曾与江神进行大无畏搏斗的传说,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三记载李冰开凿离堆时可能采取了火烧之法。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述了李冰治水除害的故事:“冰凿崖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迄今蒙福。”常璩的记述,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依据。譬如《太平广记》卷二九一引《成都记》也记述了李冰与江神搏斗、为民除害的故事。还有五代时期杜光庭《录异记》和北宋张唐英《蜀梼杌》、黄休复《茅亭客话》等著述中,也记述了李冰显灵再斗江神的故事。简而言之,传世文献对李冰的记载大都属于传说故事,而常璩对李冰事迹的记述则比较详细,包括史实与传说都叙述得比较透彻,所以要真正了解李冰,还是要看《华阳国志》中的记载。

李冰对成都的城市建设也很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譬如修筑桥梁,改善了交通,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成都是滨江之城,河流较多,所以建造桥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为成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基础交通保障。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就说,蜀地江河众多,于是大量建造桥梁,故蜀立里,多以桥为名。扬雄《蜀王本纪》有李冰造七星桥的记载:“星桥上应七星也,李冰所造。”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详细记叙了七桥的位置与名字:“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中〔曰〕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亦〕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西出〔北〕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这些桥梁的名称,后来略有变化,据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一记述:“按七星桥者,一长星桥,今名万里;二员星桥,今名安乐;三玑星桥,今名建昌;四夷星桥,今名笮桥;五尾星桥,今名禅尼;六冲星桥,今名永平;七曲星桥,今名升仙。此李膺所记矣。”关于成都的这些桥梁,还有很多故事,譬如司马相如从成都出发去长安,在升仙桥题字说:“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这个故事就非常有名。后来司马相如被汉武帝任命为中郎将,乘坐驷马高车出使巴蜀,蜀中的官员与豪绅都去郊迎,引以为荣。

李冰治蜀的事迹甚多,在水利、交通、盐业等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特别是在水利建设方面,更是功绩卓著。无论是当时还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评价,李冰都称得上是古代中国最有作为、最有贡献、最富影响力的一位地方官员,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位青史留名的了不起的人物。关于李冰的来历与籍贯,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只说了李冰是蜀守,扬雄《蜀王本纪》与常璩《华阳国志》没有说李冰为何处人。据任乃强先生推测,《道藏·洞天福地记》谓李冰墓在“阳平化”,其地理位置在汉州西山、雒水上游,为绵虒氐族分布地,因而认为“李冰很可能是此间居住之氐族人”,“其人本属氐族蚕丛种(即蜀族),非自秦、楚或中原来者”。“或许其人先以才智为张若所信任,积功。受若推荐,得为蜀守。秦自惠文王灭蜀,任张若为蜀守,至昭襄王三十年(前316—前277年),凡四十年,未易蜀守,史有明文。则李冰之为蜀守,亦甚长久,故能建成许多业绩。估计至始皇统一时(前221年)或犹在任也”。李冰终身都在为蜀中的事情操劳,去世后安葬于什邡的章山,民间传说李冰是得道升仙了。《蜀中名胜记》卷九就记述,“李冰导水于洛通山”,在什邡的“章山后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引《开山记》云“什邡公墓化上有升仙台,为李冰飞升之处”;又引《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成化,藏衣冠于章山冢中”。这些传说与记载,都表达了后人对李冰的敬仰与纪念。都江堰出土有李冰石像,胸前刻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右两袖上刻有“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建宁元年为公元168年,说明东汉时期对李冰就已有了官祭活动。以后历代祭祀不断,很多地方还修建了李冰祠庙,反映了官府对祭祀李冰的重视,更表达了李冰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广大群众对李冰的崇敬之情。

在历史上,秦并巴蜀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秦惠王实现了攻取巴蜀的战略目标,老谋深算踌躇满志,可不久就突然病故了。太子嬴荡继承王位,称秦武王。秦武王年少气盛,特别崇尚武力,因与孟说比赛举鼎,不慎跌倒,被宝鼎砸断了腿骨(史书称“绝膑”),伤重不治而死。众臣拥立秦惠王的另一个儿子嬴则即位,称为秦昭王。此后过了数十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终于统一了六国,将天下划为三十六郡,开启了中国大一统的伟大局面。秦始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虽然秦统治天下的时间不长,二世而亡,却为后来的大汉王朝奠定了大一统的坚实基础。

常璩对秦并巴蜀的重要意义,以及秦在治理巴蜀方面采取的很多有力措施,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说:“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认为后来蜀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繁荣,都是与此大有关系的,“原其由来,染秦化故也”。当然,巴蜀也为秦统一全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利用巴蜀提供的物资保障,终于统一了全国。后来汉高祖刘邦也是充分利用了巴蜀地区的人力物力,在与项羽逐鹿天下时,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开创了辉煌的汉朝大业。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以及巴蜀之地,一直是中国的大后方,在很多重要历史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汉代之后的近两千年内,巴蜀区域仍然长久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位于长江上游的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蜀历史邈远而又瑰丽,古蜀时代的人物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秦并巴蜀之后,正史记载巴蜀的史事也很简略,要真正了解这段历史,就要看常璩的记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