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迁居金陵(1)

迁居金陵(1)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844更新时间:2024-05-27 17:11:04

李势降晋后,成汉的君臣都被迁徙,常璩也随之迁居建康。

建康是东晋的都城,也就是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时是权贵阶层的聚集之地。自从西晋后期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局势动荡,连年战乱,经济与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晋朝统治阶层被迫南迁,很多大户人家、士大夫阶层也都随之迁徙到了长江以南,择地而居。有的继续在东晋朝廷任职,有的成为江南各地郡县的官员。当时迁居江左的豪族很多,江南的名士也很多,都是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在偏安一隅的环境中,过着悠闲的生活。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吴越之地。先是越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然后楚威王又于公元前333年打败了越国,夺取了吴越之地。楚威王为了加强对长江险要的控扼,便于驻守与统治,特地在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口的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修建了金陵邑,金陵由此而得名。唐代许嵩撰写的《建康实录》卷一对此有明确记载:“越霸中国,与齐、楚争强,为楚威王所灭,其地又属楚,乃因山立号,置金陵邑。”《景定建康志》卷二十“楚金陵邑城”条引旧志也说:“威王灭越,私吴越之富,擅江海之利,置金陵邑于石头。”关于金陵邑的取名原因,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引《舆地志》解释说:是因为这里有“钟山,古金陵山也,县邑之名,由此而立”。钟山(今紫金山)与石头山巍峨屹立于大江之畔,古人称之为龙盘虎踞,确实是形胜之地。《建康实录》卷一又说:“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这里说的金坛,因为其山产金,所以得名,这是关于金陵之名的又一种说法。金陵由于山中有金子而得名,在其他地理古籍中也有记载,但说法略有不同。譬如《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引用《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景定建康志》卷五在考辨金陵名字的来历时,也提到了这一说法,说:“金陵何为而名也?考之前史,楚威王时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按照这些记述,金陵山中并不产金,而是被人特地埋了金子,所以才称为金陵的。关于金陵与金子的关系,不过是传说而已,真相究竟如何,历来说法不一。后来又有了秦始皇使人埋金、掘山以泄王气的传说。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记载了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游江东吴越的情形。有的史籍或地方志中又有记载,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晚年(始皇三十七年)巡游到江南,发现金陵有王气,于是下令,使淮水流贯金陵,泄散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改名是为了让人忘记这里,“秣”是“喂马的饲料”,其意是说这儿不过是个喂马的山岗而已。《宋书》卷二十七就记载:“秦始皇东巡,济江。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出于吴,而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势。’于是秦始皇乃改金陵曰秣陵,凿北山以绝其势。”元代至正《金陵新志》也记述:“三十七年,(始皇)东游还过吴,从江乘渡,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南京有秦淮河,其由来便与此有关。又传说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如《景定建康志》记载:“耆老言秦(始皇)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传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冈曾立有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又有人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只是诡称在山中埋金。这样真真假假,其目的就是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遍山而凿之,金未有获,而山之气泄矣”。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传说附会,有的说是楚威王埋金,有的说是秦始皇埋金,只能姑妄听之。

到了三国的时候,孙权采纳了张纮的建议,在秣陵建立了吴国的都城,《三国志·吴书·张纮传》对此有记载:“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孙权听了,并未采纳。“后刘备之东,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意思是说,后来刘备到江东来,也劝孙权以金陵为都,孙权这才决定于此修建都城。《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吴录》也说:“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孙权于是将他的政治中心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迁到了秣陵,第二年在秦淮河边的石头山修筑了石头城,随即定都于此,并将秣陵改称为建业,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意。建业之古称,以及石城、石头城之雅号,均产生于此。孙权在公元229年建都于金陵,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情,使这座古老的江南之城增添了新的活力,发展成了繁荣之都。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金陵的地位比较独特,它以长江为战略屏障,成为政治经济的枢纽,引领着中国江南地区的发展。金陵在历史上被称为“六朝古都”,三国时期的吴国与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等都建都于此,堪称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

三国归晋之后,公元282年,西晋王朝将建业改为建邺。邺城是司马氏的发迹之地,“建邺”的取名暗含了司马氏要在江南建立新邺城之意。到了公元313年的时候,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又改建邺为建康。这就是金陵在历史上经历了几番风云变幻,改称为建康的由来。晋朝永嘉南迁,历史进入了东晋时期。金陵曾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这时又成了东晋王朝的都城。晋武帝的时候,因担心金陵王气而采取了镇压瓦解的措施,用秣陵之水将孙吴故都分裂为几小块,北名建邺,南为秣陵。到了晋元帝时,又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说法,开始充分利用金陵的王气之说,为其在江东立足建立东晋王朝寻求合法依据。《宋书》卷二十七就记述:“后元帝兴于江左。吴亡后,蒋山上常有紫云,数术者亦云,江东犹有帝王气。又谣言曰:‘五马游度江,一马化为龙。’元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过江,而元帝升天位。”因为秦始皇时望气者所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而到晋元帝渡江时“乃五百二十六年,真人之应在于此矣”。之前孙吴的时候才“四百三十七载,考其历数,犹为未及”。由此来表明,东晋建都于金陵,是顺应了司马氏的“天命”,将古人所说的“王气”变成了为东晋统治者服务的舆论工具。

东晋在金陵修建了都城,依然称为建康,当时来自华夏各地的名流都聚集在这里,使得建康成了繁华之都。东晋初期,晋元帝渡江之后立足于江左,是否建都于此,东晋王朝的君臣与权贵阶层曾有所争论,最终还是选择了金陵。《太平寰宇记》卷九十记载:“按晋书:苏峻初平,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有所适。扬州刺史、司徒王导曰:‘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孙仲谋、刘玄德俱言王者之宅,今宜时定。’帝从焉。其所会幽、冀、青、兖之士,秦、郑、周、韩之人,五方杂会,各得所理,即晋室之兴也。”由此记述可知,金陵成为东晋都城之后,因人才荟萃而出现了一番热闹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