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成汉(3)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85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3
常璩受其恩师、大成国丞相范长生的举荐,进入李雄建立的李氏朝廷,担任了大成国的史官一职。史官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官职,大约从夏朝就有了,其职责主要是负责记录和编撰史书。后来演化为两种职务:一是负责皇帝的起居注,二是负责整理史料和撰写史书。前者随侍皇帝左右,专门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后者在史馆整理史料,专门将前代王朝的历史编撰成史书。《吕氏春秋·先识》就记载了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劝谏无效“乃出奔如商”的故事。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史的初义,就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据《周礼·春官》记载,周王朝设有五史:一、大史,新王登基,大史要参加册命典礼;二、小史,辅佐大史,掌其小事;三、内史,掌管册命诸侯,传达王命;四、外史,掌管四方之志与三皇五帝之书;五、御史,又名柱下史,掌管图书。春秋时期,设置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说:“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到了汉朝,汉武帝设置了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司马谈死后,由司马迁继其任。司马迁是汉代著名史官,撰写的《史记》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除了太史令,西汉王朝在宫中还设置有女史,专门记录皇帝起居,故而有《禁中起居注》,东汉王朝也延续了这个制度。到了三国时期,魏明帝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常璩担任的史官,其职责也就是整理史料和记录大成国朝廷的政务等。
大成国是李雄建立的流民王朝,实质上也就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其由来,是从流民大量进入蜀地开始的。西晋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加之天灾人祸,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晋书·食货志》说:“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可见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常璩《华阳国志》卷八记述,当时“略阳、天水六郡民李特及弟庠、阎式、赵肃、何巨、李远等,及氐叟、青叟数万家,以郡土连年军荒,就谷入汉川”,因汉中粮食有限,于是大量流民经剑阁入蜀,“布散梁州及三蜀界”。常璩说“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流民为了就食,所以散布到了“三蜀”各处。
当时流民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为賨人,或称为板楯蛮。据《华阳国志》卷九记载,这些賨人“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种党劲勇,俗好鬼巫”,东汉末年才移居汉中和略阳。流民首领李特便是賨人的后裔,兄弟五人“皆锐骁有武干”,“人多归之”。流民入蜀后,同地方官府发生了矛盾。李特兄弟于是联合“六郡豪右”,率领流民,以对抗官府的压迫。《华阳国志》卷八与《晋书·载记》说,益州刺史赵廞曾利用流民武装,企图割据巴蜀,却心怀疑忌,杀死了最有才干的李庠和一些李氏族人,导致李特率部攻入成都,赵廞战败被杀。新任益州刺史罗尚到任后,准备强行遣返流民,并部署军队,“欲杀流人首领,取其资货”,矛盾进一步激化,由此而爆发了长达数年的流民抗晋之战,战火蔓延到了整个巴蜀地区。
李特率领六郡流民起兵抗晋,应是时势所迫和官逼民反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西晋末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流民大起义。晋朝大为恐慌,急忙从荆州调集了数万军队前来镇压。李特不懂兵法,虽然多次打胜仗,却疏于防范,遭到官兵掩袭,在退却途中败死。其弟李流、子李雄率部继续战斗,打败了荆州兵,先后攻占了郫城和成都,后李雄建立了大成国。后来李寿称帝改国号为汉,历史上称之为成汉政权。
李雄称帝后,仿照汉、晋制度设立百官,并不断对外用兵开拓疆土,逐渐占领了梓潼、巴西、巴东、涪陵、汉嘉、越嶲等郡,控制了梁、益、宁三州的大部分地区与南中之地。《晋书·载记》说李雄“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而且“性宽厚,简刑约法”,即使对待仇家也能厚待之,“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常璩《华阳国志》卷一也说“李雄,宕渠之厮伍、略阳之黔首耳,起自流隶,(君获)〔获君〕士民,其长人之魄,良有以也”。可见李雄确实很有才干,绝非一般等闲人物。为了巩固政权,李雄将天师道首领范长生拜为丞相尊为国师,以充分利用民间道教的影响来增强凝聚力。李雄还采取了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的政策,并兴文教、立学官,《晋书·载记》说“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但成汉政权始终未能改变流民集团性质,“为国无威仪,官无禄秩”,“行军无号令,用兵无部队”。成汉政权内部的争权夺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李雄在位三十年,死后,李班、李期、李寿、李势相继登位,十余年内曾发生多次政变,后来为东晋所灭。
常璩在大成国做史官,这是个没有什么实权的闲职,却使常璩有机会接触了更多的书籍和史料,对他来说可谓适得其所。蜀地自从西汉文翁办学以来,就有了重视书籍的风气,州郡都比较重视藏书。大成国在成都建立政权,也收集了很多书籍,都交给史官来管理。这对于嗜书好学的常璩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了。常璩幼承家学,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书与写文章。在治学方面,常璩尤其对史学情有独钟,对西南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特别关注。常璩的从祖常宽在史学方面很有造诣,曾撰有《典言》《蜀后志》《后贤传》,续陈寿《耆旧》作《梁益篇》等著述,对常璩的影响比较大。常璩很早就产生了著书立说的念头,与这些都是大有关系的。李雄建立的大成国,虽然疆域有限,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但蜀地人民逐渐恢复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到李雄派遣李寿夺取宁州,招还流民的时候,蜀人在交州、南中、荆湘避乱的,都陆续返回蜀地。此时常璩四十岁左右,刚回归蜀地的常氏族人都来依附他。常璩通过回归的蜀地流民,了解到许多外地的情况,包括南中、交州等地的人文地理故事。常璩博闻强记,长期负责管理大成国的图书史料,搜集了很多关于蜀地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加上访谈记录和早年实地考察所见,这使他有了相当丰富的资料积累。常璩于是开始写作,撰写了不少著述。任乃强先生经过考证,为常璩列出了生平年表,推测认为常璩在四十岁左右已经撰写了梁、益二州地记及《南中志》,不久改写《梁州记》为《巴汉志》,改写《益州记》为《蜀志》,接着又撰写了《蜀汉书》;五十岁左右改写《三州志》为《华阳国记》。任乃强先生的考证与推测,当然是很有见地的。
常璩撰写的这些著述,记述了巴蜀和南中等地的故事,展现了人文地理的丰富多彩与蜀中文化的厚重。因为常璩是成汉的史官,他的著述自然得到了成汉统治者的重视和赞赏。当时成汉政权为了抗衡东晋,与北方的割据政权常有交流往来,李氏王朝向石虎赠送的礼物有蜀地出产的丝绸,还有蜀地的著述典籍。常璩撰写的书也被抄写传到了北方,开始流传于黄河流域。中原和北方的很多学者都读到了常璩的著述,增加了对巴蜀与南中等地的了解,后来崔鸿撰《十六国春秋》、郦道元注《水经》、刘昭注《后汉书》等,都依据和采用了常璩著述中的记述。